第124部分(第2/4 頁)
布了紅色警報,省水利廳水文觀測站釋出了洪峰預警,市政府無奈之下,大規模抽調市區警力參戰。
北方的山省旱的多,澇得少,數年前汾河二庫建成之後,其公佈的防洪標準是百年一遇,汾河斷流的時間多,有水的時間少,對於洪澇災害誰也未曾料及,層層機構之間的扯皮中,已經耗費了不少時間,隨著二庫警戒水位的不斷上漲,氣氛開始越來越緊張起來了。
居安已久的政府部門,在洪災面前顯得有點慌亂。衝在最前的毫無疑問是子弟兵,一萬多駐地部隊和民兵已經奔赴一線,市區的警力也隨之被調往了一線。
市府大樓裡,難得的在午夜之後還燈火通明,平日裡偏安於一隅,並不受人矚目的防洪抗旱指揮部那個小小的牌子成了焦點,來自政府、水利、軍區、公安等幾個部門的頭頭腦腦匯聚在這裡,組成了一個臨時的指揮和決策部門。相對於效率而言,政府裡講究的是集體決策、講究的是職位排名、講究的是領導責任。人民群眾這個字眼雖不值錢,可他不管和那一頂烏紗放在一起,都不會輕於烏紗的重量。這事,沒人敢掉以輕心。
一千二百流明的大顯示屏上,幾條彎彎曲曲的河流標示,來自省水利廳水文觀測站的專家站在螢幕前解釋著:“目前汾河二庫高出警戒水位九點二米,紅色警報已經發布了六個小時,水位還在上漲,理論上講我們山省屬於旱災多發、洪澇少見的省份,但是今年受渤海灣颱風影響,聚集在我省的副熱帶高壓久而不散,目前降雨量達到275MM,已經超過歷史最高的年份一九六九年……降雨中心集中在汾河的支流邊山河一帶,根據省水利廳、省防洪抗旱指揮部的指揮,我們準備在明晨七時,第一次洪峰到來之前,在這裡炸開邊山河壩,從支流小洛河、烏龍河一線洩洪,和庫區同步,現在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洩洪區涉及的周家灣、耙齒溝、韓寨、前後背村、戴莊等一線十幾個村將被洪水淹沒,要遷徙的群眾有八千餘人,當地政府沒有這個能力,這才是整個工作中最難的……不過,這個方案,是損失最小的。”
決策已定,這裡只不過是讓官位上的領導瞭解經過,與會各位的手裡,資料的文字觸目心驚,好似要營造緊張氣氛一般,把塵封多年的資料挖了出來,1955年8月,大原西山暴雨,洪水衝淹743廠,死亡83人,倒塌房屋176間……1959年8月汾河中游普降大到暴雨,最大雨量175mm,交城、汾陽、平遙三縣淹沒農田3。8萬hm2,死亡23人,倒塌房屋5000餘間。1969年7月,大原東山暴雨,洪水衝進大原鋼鐵廠區,淹灌13個車間,死亡24人。1977年8月,汾河中游以平遙為中心的特大暴雨,受災面積8萬hm2,死亡70多人,倒塌房屋3萬多間。1982年8月,烏龍全縣遭受暴雨襲擊,最大雨量250mm,318個村受災,死亡49人,倒塌房屋3600間……
忝任指揮部總指揮的是現任市長,雖然不曉得抗洪是怎麼個抗法,但心裡知道的是這些資料裡的輕重,如果再現這麼一段歷史,耗資上億修建的汾河二庫如果還攔不住洪水,保不住大原,那自己或許也將成為歷史了。
無言的摘下眼鏡,揉著鼻樑,聲音幾分啞聲地問著:“梁局長,你們公安上的人到位了嗎?”
“從大原抽調的武警、特警以及一線公安幹警三千餘人,已經趕赴現場,開始疏散群眾。公路被沖毀了十幾處,所以在時間上延誤了點。”
“現在是凌晨一時四十分,距天亮不到六個小時了,有把握嗎?”
“我們會竭盡全力的。”
公安局的雖然全力以赴,但誰也不敢肯定不出意外。總指揮面朝著倆位部隊的代表,問了句:“於政委,大原市的警力已經被抽走了三分之一。我們到難時,可得靠你們子弟兵啊。”
“您放心,高副市長,駐地52113、52932兩個營隊、地方民兵、以及陽曲縣的公安民警已經全部上一線了,加上縣政府臨時組織的人員,總共有一萬六千餘人,正組織從邊山河洪區救援,我們會努力把損失降到最低。洩洪區一帶,就得靠大原市的幹警了,轉移群眾,還是你們公安在行。”軍區的代表發言道。
接下來是民政部門釋出的臨時安置方案、陽曲政府制訂的災後重建方案、水利水文部門不斷更新著水文資料。
決策在進行著、焦慮在擴散著、瓢潑的大雨,也在無休無止地繼續著……
◇◇◇◇
凌晨二時,周家灣、耙齒溝一帶,特警中隊一組彙報,疏散完畢。
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