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策論雙問(第1/2 頁)
方運道:“若是這樣,人人選的三篇策論都是十國、妖蠻和安民。但實際上進士不可能都選這三篇,聖院應該有什麼手段避免吧?”
董知府道:“自然。若強行選這三題,答得不好,那便是自不量力,不會取捨,在答題前就已經敗了。而進士又不是隻取主政一方的大員,工部、戶部和刑部等都需要大量的相關人才。寫滅妖蠻策論得乙的人去刑部,遠遠比不上寫法理策論得乙之人。若兩人評等相同,那麼後者成進士的可能更大,因為我景國缺精通司法的進士。若是兩人都落榜,那不出意外,後者有很大可能成為‘同進士’,即景國向聖院索要的追加進士的名額。”
“原來如此。若想成為進士前三,那最好寫這老三篇策論,若想更容易中進士,那便應該避開老三篇中的至少一篇。舉人試雖然和進士試不同,但為了日後的進士試準備,最好是舉人試選什麼,進士試就應選什麼。”方運道。
“不錯。你要爭的是狀元。”
“學生謹記。”方運道。
“另外,因文曲星動,今年的舉人試和進士試的名額有所增加,這對你來說有喜有憂。人多了,你爭狀元的機會就小一些,這是憂。至於喜,那便是我國今年額外多了三十個同進士的名額。”董知府道。
方運先是一喜,因為景國去年也只錄取三十位進士,今年就算加倍取六十,額外的三十個同進士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隨後方運一愣,道:“喜?莫非這同進士的名額跟我有關?”
董知府笑道:“當然與你有關。在你出聖墟前,聖院的人說你第一次書山過了三山二閣,而武國和慶國的秀才不知為何大批失敗,惹得半聖認為兩國學子不堪造就,所以把另外兩國的同進士名額奪了一部分,分到咱們景國。不過現在我們才知道。你何止過了三山二閣,你都已經入了第四山!那三十同進士必然會銘記你的大恩,這是一份沉甸甸的人脈!”
方運點了點頭,這次沒有客氣或謙虛。景國這三十個同進士,完全是他在書山努力爭來的。
“這次封爵,也會考慮到這個因素。爵位可能只是從三品文侯,但別的賞賜會很重。好了,我們繼續說策論。策論中的十國、妖蠻和安民是大分類,而真正的考題有時候是一句話,有時候是半聖寫的幾百字,有時候甚至乾脆摘抄古書的故事。”
方運輕輕點頭。
董知府又道:“進士試和舉人試不同。進士試之所以出現老三篇,乃是因為進士試是為人族選人才,所以題目極大。但舉人試則主在為國選賢良。所以我便從歷年的策論中選三題,你在黃昏前快速答出,不求完善無缺,旨在讓我摸清你的長處和短板。等你答完三題,我評判完後。再給你留十題,明日晚間我會來評判。”
方運面露苦色,別人答三篇策論至少用十二個時辰,自己倒好,最多有三個時辰的時間。
“你少在那裡裝蒜,我知你文思敏捷,又有上品奮筆疾書。定然可以完成。準備好紙筆!”
董知府說完,從桌子上拿起毛筆,思索了十幾息,提筆書寫,一邊寫一邊道:“我選十九年前的舉人試題目三篇,你來作答。”
不多時。董知府寫完第一篇題目,遞給方運,道:“你先答這篇策論。”
方運接過一看,微微皺眉,這篇策論題目是雙問。開頭就是“聖教化,君國政。明德之君,知固本重農,治兵修備。”
這篇題目後面就是圍繞前面發問,眾聖負責教化,而國君負責政務,真正的國君應該首重農事與軍務,那麼作為一國讀書人,應該如何為國君獻策。
方運沒有立刻作答,而是先思索這農事與軍務的關係,因為這種題叫“雙問”。
方運心想雙問題在進士試中都不多見,那年的舉人試中竟然有這題,深覺十九年前的舉人倒黴。
十國重經義,所以經義已經被考生們研究到每一個細節,而詩詞和策論雖有研究,但書籍很不容易買,方運只看過十七本有關策論的寫作指導書籍,而那些書中的解雙問之法太過模糊。
奇書天地中也不可能有雙問的解答之策,方運只能靠自己。
當時,方運收集了能找到近年所有雙問類策論題目,共三十二題,然後找出這些題目的範文,共一百七十篇,然後反覆閱讀優秀策論和差等策論,對比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再尋找優秀策論之間的相同之處。
經過一天的努力,方運終於發現雙問策論的要點在於“關聯”“並重”和“統一”,而明白了這個觀點,方運再對照那些範文,發現凡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