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第2/2 頁)
下向太后服軟,如今不必我勸,已是兩宮和睦,天下盡知。”
叫子晴的幕僚是位看不出年紀的男子,說看不出年紀是因他鬢髮灰白,但望之相貌,肌膚細潤,又並不似老者。
子晴斟一盞茶給郢王,“那不更好麼。不必王爺相勸,陛下已然悟了。”
“悟了什麼?”
“悟了,陛下與娘娘畢竟是至親母子。倘太后娘娘另有其他子嗣,陛下還需擔憂萬壽宮別有他意。可萬壽宮只陛下一子,母子間嘔氣是有的,卻不幹根本大事。與其嘔氣,不如和好。太后娘娘再霸道,畢竟也是五十上的人了。說句大不敬的話,難道還能活過陛下去。這江山,早晚都是陛下的。”
秋日竹聲蕭蕭。
子晴左手執盞,慢飲一口茶,“這道理雖簡單,但真正能明白,能放下帝王的架子,可知陛下也是一等一的明白人。”
郢王不似子女這般灑脫,他眉頭緊銷,輕輕沉吟,“早晚。早晚。若再過二三十年,這江山還能容陛下說話麼?”
“王爺過慮了。只是眼下局勢,且先看眼下吧。”子晴道,“咱們識些時務,儲存實力,不說旁的,陛下跟太后關係好,起碼陛下想保全誰,太后娘娘總會給三分薄面。餘下的事,從長計議罷。”
明擺著新政失敗,太后一黨重新奪權,你這再不識時務,不是上趕著找死麼。
“何況,”子晴沉吟片刻,唇角露出一絲笑意,“觀陛下所為,陛下英明,更在王爺所言之上。”
起碼能這麼快能萬壽宮和解,這位陛下就不是傻瓜。
不過,誰叫陛下有位彪悍的母親呢。
鄭家非但顯赫,鄭太后自身才幹也非常出眾,以至陛下親政多年都沒能完全掌握朝堂。新政失敗後,更是一朝回到親政前。
郢王道,“我總想以《貞烈傳》約束萬壽宮那位,也好讓她自動退出,以全與陛下的母子情義。”
子晴失笑,“王爺,掌鳳印的手會退,你何時聽說拿玉璽的手會退的?”
“你不曉得,萬壽宮那位頗愛讀前朝文睿太后列傳。文睿太后與前朝武皇帝母子融洽,那是世所周知的啊。”郢王與鄭太后相識多年,對鄭太后的喜好頗有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