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部分(第3/4 頁)
個在遠東能抵抗住俄國擴張的腳步的二等國家,它將成為大英帝國的真正盟友,為英國在亞洲的穩定統治而貢獻力量。
這樣看來,已經開化向著文明前進的中國淮軍軍政府顯然是一個合格的代理人,這樣的結果,倒也未必是最壞的。
身為這個時代英帝國的軍人,他們的驕傲是天生俱有深入骨髓和靈魂深處的烙印,根本無可改變,在這個時候,自己國家的軍艦正轟擊著他們所服役的水師學堂不遠處的要塞港口,而這些同情著自己學生的教官們,卻是經心的設計著他們自以為合適的中國的未來發展道路。
顯然,海州之戰在這些更為了解淮軍的前英帝**人們的眼中,也是海州方面必敗,等艦隊打跨了要塞炮臺的火力之後,陸戰隊分批上岸,徹底摧毀岸上炮臺的抵抗後,在英軍的眼前,就是一馬平川。
打下海州,斬斷淮軍現在唯一的對外港口和鐵路運輸中心,威脅統治中心和工業基地淮安,然後再與淮軍集團的高層談判,就可以乾淨漂亮的結束這一場戰爭了。
炮聲還是響個不停,水師學堂的內一片肅靜安詳,彷彿與世隔絕一般。然而就在這學堂之外,很多生活在港口附近的漁民們都走出了家門,一個個面色陰沉,觀看著不遠處海面上大炮吞吐而出的火光。
海州原本沒有港口,這些漁民只是靠海吃海,所有的山脈在這一片港口前都斷了層,使得附近的漁民可以輕鬆的藉著這個天然的深水良港出海勞作,用自己的辛苦工作換一份溫飽。苛捐雜稅永無止境,使得他們一年到頭的辛苦往往就這麼打了水漂。
如果換在兩年之前,哪怕港口處打生打死,這些溫飽尚且艱難的漁民是絕不關心的。虎門的戰爭就曾經如此,外海打的如火如荼,港口附近的漁民一樣給英軍軍艦送著補給,不為別的,就因為英軍會付給貨真價實的鷹洋。
國家,民族,這些虛幻的詞彙在百姓眼裡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如果連飯也吃不上,官府平時欺凌,到了收稅的時候卻向著自己的百姓張牙舞爪,這樣的朝廷和國家,是激發不起人民真正的愛國心的。
中國在近代史上所受的侮辱極多,也使得廣大的智識階級極為憤恨,然而究根查底,整個中國的老百姓們卻只有一層朦朧的映象,好象是飯後的談資,大家說個新鮮,也就罷了。
三元里的暴亂只是因為英軍的燒殺搶掠,激怒了一方百姓,使之奮起反抗。義和團的暴亂只是因為洋教徒欺付老實巴交的山東農民,而洋貨又逼的大家喘不過氣來罷了。
國不愛我,何談愛國呢。甲午一戰後的日本何等窮兇極惡,俄國割佔了多少中國的領土,然而在兩國交戰時,多少的中國百姓分別為兩方效力,俄方抓到了槍斃,日方抓到了砍頭,於是兩個強盜在中國的白山黑水大打出手的同時,還分別懲罰了不安本份在雙方之間尋幾口飯吃的中國農民。
兩年前是如此,可兩年後的今天卻是絕然不同了。
淮軍一至海州情形就大是不同,給地主打了千百年工的佃戶突然有了自己的土地,漁民們不用在打漁歸來時還要在卡子上繳出自己辛苦得來的收穫,日子突然好過起來,大老爺們也不再下鄉下催賦,而是帶著大夥修路造橋,挖溝補網造船,漁民和農民們盛讚知州周攀龍的同時,也如同其餘各地的百姓一樣,悄沒聲息的在自己家的正堂裡供上了淮軍大帥的畫像。隨著港口的興建,外來貿易的船隻越來越多,城裡需要人手,港口需要老手漁民,待遇工錢越來越高,而在官府的監督下,那些原本不拿老百姓當人的富商巨賈們也變的分外客氣,再也不拿人當牛做馬。
海州富了,老舊的城池不見了,百姓們的家裡有了餘糧,手裡還有了閒錢,在淮安派出的宣傳人員的筆下和編造的戲劇裡,這一切當然歸功於英明神武的大帥,還有保護大家今日平安的淮軍子弟。
(216)心腹大疾
到了是今天,港口外海轟隆隆的炮響驚動了激怒了這些老實本份的漁民們,傳聞中那窮兇極惡的洋鬼子們又來打海州的主意,附近鄉村裡的漁民和最偏僻的山坳裡的山民都走出了家門,他們神情不安,飽含憤怒,他們看著不遠處騰起的火光而胸膛起伏,他們沒有受到組織,卻因為最樸素的感情而走出了家門,很多人自發的帶著家裡的鋤頭叉把,臨出門前,磨的鋒利雪亮。
然而百姓畢竟是百姓,非軍隊可比。熙熙攘攘哪怕十萬眾,究竟作用有限。
現在耳聽得大炮聲響,眼見得亂石崩雲,意氣雖在,一心也欲為大帥和淮軍做些事情,然而究竟如何施行著手,卻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