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1/4 頁)
除了肅順之外,當有恭親王奕、文祥等輩。亦屬難得的親貴八旗人才。敢做事,也很精明,清朝氣運當時不絕,從親貴人才很多這一點來說,也並不算是僥倖了。
“俱往矣啊!”
在默想品評當時北京人才的時候,張華軒居然頗有感慨。北京剩下的幾個王公旗人地人才。頂不得用了。
漢人的名督撫才是中流砥柱,可惜,曾文正公已經死難殉節,據說北京給他一個文襄的諡號,在曾某人大功未顯之時,諡為文襄,算是褒獎他死於君難地忠節,也算是難得的美諡了。
曾左李胡四人。曾死。李鴻章與左宗棠兩人現在都在淮軍之內,都任副總鎮的要職,胡林翼在湘軍集團中,原本也不是什麼忠心耿耿地人物,常有人言,胡不死,湘軍可能不會解散。進則謀取天下。退也是各保富貴,形同藩鎮。今曾死。胡的威望雖高,卻不足成為湘軍新首領,跟隨曾國藩的幕客大將們,星散有之,投淮軍有之,各自為戰有之,胡林翼,不足為圖了。
當時人才,不外京中一脈,湘軍一脈,李鴻章的淮軍皖系是一派,現在張華軒已經吃下整個皖系中的人才,湘軍一脈中也有不少人歸順,幾派之外的人才,也著實招納了不少。這樣,放眼天下,淮軍已經幾乎盡得當世人才,而求是學堂地儲備,又是其餘各處不能比的。歷朝各代建國之初總會人才興盛,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淮軍確實具備了得天下的一切要素了。
“不知道李少荃得信之後,會如何做?而淮軍第六第九兩鎮已經合駐一處,左季高和李少荃見了面,不知道是如何模樣?”
張華軒做如此的悠然是想,也實在是因為大事已了,放眼國內沒有敵手是意料中事,這幾年來處處佈局,好似國手下棋,布子在先,其餘的事就不必提了。倒是最近與英軍一戰,檢驗了淮軍戰力,打壓了英人氣勢,短期之內,居然不敢來封鎖海州,這樣,等英法調集好大兵再來,總得大半年功夫,那時候大局定了,可以從容應付,不再是壓在他心頭的難以排解的大事了。
海州一戰,淮軍雖然以多擊少,不過總歸看起來,淮軍的戰鬥力是與英軍在一條水平線上地。因為海州一戰地步卒,原本就是二級防備軍隊,能打成那樣殊為不易,要知內鎮兵丁,上過戰場的百中無一,而淮軍精銳,這幾年哪一天不在打仗?
真打起來,淮軍精銳對著英軍,勝負參半,雙方的訓練與經驗都差不多,武器相同,所看的不過是人數、火力輸出幾樣,淮軍樣樣都不吃虧!而且,國內做戰對著外夷,士氣之高不必說了,補給起來,英軍豈能是對手?
所以不要看英法兩國氣勢洶洶,集結了五萬人馬意欲來圖,張華軒心中清楚,等他們五萬人到了,淮軍的中軍鎮能擴編成一萬人的大軍鎮,其餘淮軍主力能有二十萬人,內鎮也有十萬人以上,五萬英法聯軍,在海上儘可耀武揚威,不過除非他們不登陸做戰,不然,非得吃大虧不可。
這樣一來,張華軒還有什麼可操心害怕的?現在在徐州,過幾天再到濟南,然後北京一下,就大搖大擺到京城,入紫禁城一掃妖氛,這是何等地丈夫偉業,幾年時間,他做到了!
大丈夫提三尺劍平定天下,淮軍舉事並不容易,南有太平,北有清廷,而還有英法外侮,由此幾條,張華軒相信自己將來會是一個傳奇。
大帥地軍令與私信,當然都當著緊要公文一體傳送。清朝的驛站系統較為發達,明發上諭和廷寄等都由兵部發往全國各地,計明裡數,每天固定要走多少,都有詳細規定。比如咸豐帝逃難到熱河,由熱河至京師三百一十六里,朝由軍機明發上諭,晚間即到,這還是慢地。最快的,當屬八百里加急。
地方督撫往京師呈送訊息,也可以用加急,不過督撫一般只能用四百里加急,遇著大員出缺,或是緊急戰事,可以用六百里加急。最快的八百里加急,非得極為重大的事情才可使用,不然,就會受到斥責。
淮軍的驛站系統已經全部改為郵傳,政改之後,已經正名為內閣郵傳部。分為官用與民用兩種,凡淮安與各地官府聯絡政令,就算是公文,郵傳部會根據公文的緩急程度,是與民間的信件物品和人員一起上路,又或是單獨急車傳送。民用就簡單又複雜,林林總總,可以說,除了屍體無所不運。
據說年前郵傳部有意推出一種長途靈車,專門接受運屍的業務,後來考慮到害怕影響到普通民運,這才做罷。要不然,倒是一筆財源。當時人最終落葉歸根,死在外頭魂魄不得返鄉,最是悽慘不過,所以全國各地,都有義莊,專門接收那些一時不能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