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3/4 頁)
會先在廣州發難,然後又一次攻下虎門,進入廣州城內,逮捕兩廣總督,在給清廷施壓之後,到一八五九年前後英法兩國決意在中國動手大打,兩國組織了相應的陸軍與艦隊馳援到遠東,然後由廣州一路北上,攻克大沽口、天津,然後攻入北京,焚燬圓明園做為報復。
可惜淮軍的崛起打亂了這個程序,現在停泊在南中海的英軍艦隊極為尷尬,英國當然沒有全盤佔領中國的野心,一個印度就足夠他們消化好久了。現在的策略當然是打疼中國的中央政府,然後得到足夠多的好處便可以了可惜,滿清政府覆亡在即,還有誰有心情理會這些泰西來的英夷?廣州那邊鬧騰了很久,清廷連一星半點的表示也是沒有。而放眼全中國,似乎最有機會得到全中國成立新的王朝政府的勢力,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戰無不勝的淮軍。
如果英軍攻入海州,打敗守備的淮軍後再打幾個勝仗,到時候與腹背受敵的淮軍首腦們一談判,那麼在中國的利益,想必是要與滿清政府談判還要來的多。
當然,張華軒心裡也是清楚,英國人絕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藍子內。現在在海州威逼自己的同時,想必也會有英國特使秘密進入南京,與太平天國那個邪教組織再進行談判。
事實上,如果不是天國政府在早期的革命行動中顯的太沒有一統天下的成色,英法諸強早就和天國勾搭上了。
風聲過耳,碧空萬里,而遠方的天際深處,又彷彿有一點晦暗之色。
難道是風雨俱來?
張華軒全不在意,萬事準備妥當,一點點挫折意外,算不得什麼。凡事不預則廢,而他事事著手佈局在諸人之先,就算是有巧手國手攪亂一兩子,卻又奈何大勢何?
況且,也沒發覺英人的佈局有何巧妙之處,不外乎是以力脅迫,然後攪亂中國內部,尋求合適代理,最終謀求中國的黃金和白銀來發展自身。
有他在,需不要想的這般容易。
中軍鎮所選取乘騎的都是蒙古馬中的上等良駒,雖然如此,其實仍然奈不得長途賓士。清晨出發,至傍晚時,不少馬匹都已經無力再跑,若是勉強驅馳,最多半夜就會有馬匹倒斃,張華軒無奈,到了傍晚便令擇地宿營暫歇。
暮色之中,有幾人十餘騎連夜出發,帶著張華軒的親筆手令,趕向海州。據張華軒所料,英人突遭事變,也不會立刻斷然處置。此事極大,也會出於英人意外,畢竟按原本英人的想法與模式,當是英軍與駐軍小有衝突,然後外交交涉,或者,是暗中佈置英國平民或是中國教徒鬧事,這樣的模式辦法,幾乎是清末列強與中國衝突的不二版本。
可惜,海州治安極好,幾乎讓英人無隙可乘,所以才有大隊英軍到城中尋找機會之舉,不過英國佬顯然沒有想到,海州鎮敢一下子幹掉他們那麼些人。
這樣的話,措手不及,是先談再打,還是先打再談,會令那些刻板的英國佬手足無措,而事件一起,他們也必定會考量到海州抵抗的決心與清軍不同,也會有所猶豫。
不過張華軒估計英國佬在兩三天內就會下定摧毀海州抵抗的決心,畢竟,在這個時代大英帝國是全球霸主,他們的殖民鏈遍佈全球,在布林戰爭之前,英國還沒有任何有心無力的表現出來,所以在海州,英國佬必定會為了維持他們全球帝國的形象而大打出手,這一點,沒有任何可懷疑之處。
所以他先寫手令,派遣人速至海州,知會丁寶楨與左寶貴等人,還有周攀龍,召集當地士紳與洋商首領,先談,不論怎麼談,甚至受盡委屈也要行忍耐下來,耗一下英國人的耐心,等最終一拍兩散時,氣死他們。
這樣有兩個好處,一,顯示淮軍並不是蠻夷,英軍先不守國際法,在他國領土上開槍殺人,死有餘辜,雖然這個時代根本沒有公理可言,要一個先機也是好的。
第二,讓英人認識到談判解決根本沒有可能,談判一破裂後,就會放手猛攻,不留餘地。
而張華軒,要的就是讓他們不留餘地。
(209)談判
三天之後,張華軒帶著中軍鎮的將士們趕到了海州城外。
三百多華里的路程,每日行百里,人尚且不覺疲憊,當初中軍鎮練兵時,人在馬上幾天不得下鞍,下得馬後,走路都是飄忽不定。沒有辦法,漢人不是天生的馬背民族,中軍鎮的人雖然多半騎過騾馬,不過和騎兵還有很大的差距。
沒有別的辦法可言,唯有苦練而已。
兩年時光荏苒而過,這些棒小夥子已經能連續賓士個三五日不下馬,吃飯睡覺都在馬背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