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3/4 頁)
百姓們還是很樂意看到如今的這番景像的。
諸事順心,唯有割辮子一項在徐州不大那麼受歡迎。要說這辮子原本也不是漢人的髮式,只是清朝開國已經二百來年,當年留髮不留頭的血跡早就乾透了,人心也習慣了這辮子留在腦袋後面,彷彿沒有了這玩意,人就不成個人,怪模怪樣,見不得祖宗。淮軍進城之初,最驚嚇人心的就是這些大兵光禿禿的腦袋,很是把徐州人嚇了一跳,便是那再調皮的孩子看到端著槍晃著刺刀光著腦袋巡街的大兵也是老實了幾分,後來淮安派來了大批人馬,文武都有,大夥兒都是剪了辮子,看起來也就沒有那麼怪了。只是後來官府張榜布文,要求大夥兒也剪掉辮子的時候,徐州人就不那麼樂意了。城市裡頭的居民沒有辦法,出街入巷的根本躲不開,淮軍一小隊一小隊的散開,見人就剪,一天不出門沒事,十天也忍了,可總不能半年不出一次門?幾個月下來,徐州和下屬各州縣的市民百姓十有**都剪了辮,剪辮之初有哭的有鬧的還有要上吊的,等時間久了倒也覺得腦袋後空蕩蕩的不再那麼怪異,沒有長辮子還省了洗滌的麻煩,再加上淮安的宣傳機構跟上宣傳,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畫冊大量分發,把漢人在清朝國初那些因頭髮惹出來的事一宣傳,輿論一起,大夥兒反而覺得留著辮子還是件丟人的事,慢慢兒那些一直死硬著不肯剪辮的人也自己個訕訕剪了辮,徐州各府縣治下還留有辮子的,怕也只有那些七老八十聽不見看不到死硬著準備留著辮子進棺才的老人了。
城內如此,各鄉卻是要困難了一些。鄉下人眼界雖淺腦子卻是死硬,不管怎麼勸說宣傳,捨得自己腦袋後面掛了年份長短不一的辮子的人卻是沒有幾個。而且淮軍人數不多,也不能見天撒下網去到鄉下動手強剪,鄉下人除了有要緊事情也不會進城,所以幾個月下來,徐州鄉下剪掉辮子的人仍然不多。
等淮軍一開拔,幾個鎮的主力大軍和在徐州各處僱傭的夫子先後出發,赫赫揚揚幾萬大軍出了徐州,大夥兒的眼神都被北伐戰爭所吸引過去了。徐州雖然歸於淮安治下沒有多久,不過得到的實惠好處實在是太多太多,北京的皇上再正宗,也抵不過淮安張大帥給予的好處那麼讓人發自真心的擁戴,除了那些吃虧的官紳之外,怕是徐州府境內幾百萬百姓,就沒有幾個不盼著淮軍打勝的。
前方戰事吃緊,對很多民政上的關切也少了一些,內衛部隊忙著防範異已份子逆襲,警察城管也加入其中,把主要精力用在靖安地面上了,淮軍也開走了,這麼著一來,很多鄉間百姓還留有辮子的就鬆了口氣,不少人帶著積存很久的土產跑到徐州城內去販賣,賣得現錢,好換點針頭線腦和油鹽,最好,再給女人孩子扯上幾尺花布。
(171)春雨無聲
五月初了,徐州府各地的麥子早就收割晾曬脫粒入倉一系列流程都做完了。這些年來都是好天時,沒雨沒旱的好日頭,老天爺每年都這麼照應,老百姓的日子卻是頭一回過的這麼好!
田稅免除了,每畝死規矩一千多大錢的賦稅不知道交了多少輩子,就這麼一下子全免除了,老百姓土裡刨食,汗珠子摔八瓣辛苦勞作,好不容易種出糧食來,還得換成銅錢大子兒交給官府,一來二去的,就得讓那些黑心的差役和商人們盤苛去多少。這還是正項皇糧,除了這些,就是到處設立的厘金卡子,過路收錢,沒錢就別想走人,自家辛苦打出來的糧食還沒有變賣成銅錢交納皇糧,就得有一多半被這些厘金卡子抽取去。
正賦和厘金已經這麼折磨人,一年的收成去了一半以上,還有本地官府的徭役捐納要繳納,不拘什麼名義下來一張榜文,百姓們就得交糧交錢,支應慢了,就是如狼似虎的差役下鄉來,直接一根鎖鏈鏈到官府大門外,立枷站籠伺候,不給錢不算完!
就這麼一層層盤剝下來,本朝還是號稱永不加賦的聖明天子在位,有田地的人家辛苦一年,自己產的精糧不要想吃了,換些雜糧撿些野菜,時不時的喝些稀粥,能夠勉強渡日,到了年尾,能剩下點白麵擀點麵條,或是再包些餃子,這一年就是皇恩浩蕩,大夥兒日子過的不孬。若是換了災荒年頭,就免不得是賣兒賣女或是全家老小一起出門逃荒,好不容易撿回一家人的命回來,免不得又得賣田賣地,甚至再賣兒賣女!
這些還都是自己有地的農民,若是換成了給田主打工的佃農。那遭遇自然也就不必提了。從年頭到年尾的做牛做馬,換來的就是飢一頓飽一頓,哪怕年頭再好,也不過就是勉強活著罷了。象江蘇這種地面總歸還好,十年有九年都是豐年,大夥兒都能湊活過日子,攢幾年錢給全家大小做幾身衣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