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完人,但他待我卻如家人一般。他堅定了我的信念,主持了我的婚禮,還給我的孩子洗禮。在與他的對話中,我從未聽到他對其他族裔發表過任何詆譭性的言論。在與白人的交往中,他從來都是以禮相待、以敬相交。他是個矛盾體—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這正如他多年勤懇服務的社群一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塑造一個更加完美的合眾國(4)
我若斷絕與他的關係,就如同斷絕與黑人族群的關係。與他斷絕關係,就好比與我的白人外祖母斷絕關係—她是一個撫養我長大、為我一再犧牲、愛我如同愛世上其他一切的女人,也是一個曾坦言懼怕在街頭與她擦肩而過的黑人男子,並時常將那些讓我厭倦的種族偏見言論掛在嘴邊的女人。
這些人都是我的一部分,他們也是美國的一部分,是我深愛的這個國家的一部分。
有人會認為,這是企圖對那些不可寬恕的言論進行辯護或開脫。但請你們相信我,事實並非如此。我想,或許政治上比較安全的做法就是將此事拋諸腦後,希望它隨時間慢慢淡去。我們大可將賴特牧師視為一個思想怪異的人或煽動家,正像有人在聽到傑拉爾丁·費拉羅最近發表的言論後,便認為她心中抱有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一樣,對他們嗤之以鼻。
但是,我認為種族問題在這個國家目前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了。否則,我們同樣可能犯下賴特牧師在他那關於美國的、引起眾怒的佈道辭中所犯的錯誤—將消極面簡單化、常規化、放大化到足以歪曲事實的程度。
事實是,過去幾週中出現的一些言論和浮現出來的問題反映了這個國家種族問題的複雜性,而我們尚未將其真正解決—這也是亟待我們去完善的一方面。若我們將之擱置或乾脆退縮回各自的角落,我們就永遠無法走到一起,解決諸如醫保、教育和就業之類的問題。
要了解這一現實,還須認清我們是如何走進今日這樣的窘境之中的。威廉·福克納曾寫道:“過去並未死去也沒有被埋葬。實際上,它根本就還沒有過去。”我們無須去複述這個國家種族歧視的歷史,但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今日非裔美國人群體中存在的眾多不公正現象可直接追溯到奴隸制和“吉姆·克勞法”① 1時期一代代謬種流傳的不平等。
實行種族隔離的學校過去是、如今仍是劣等學校。在布朗訴教育理事會案5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未真正整頓過這些學校。它們提供的劣等教育,無論是當年還是如今,都解釋了為何今天的黑人學生和白人學生之間普遍存在成績差距。
合法化的歧視—如常常透過暴力手段禁止黑人擁有財產、不向非裔美國企業主發放貸款、黑人家庭買房無法享受聯邦住宅管理局抵押貸款,或將黑人排斥在工會、警隊或消防隊之外—意味著黑人家庭將無法積累起一定量的財富傳之後代。這段歷史解釋了為什麼黑人和白人之間存在財富和收入差距,以及如今眾多城鄉社群中一些地區的貧困痼疾。
黑人男子缺少工作機會的現狀,以及因不能支援家庭生活而產生的羞恥感和挫敗感,加劇了黑人家庭所承受的衝擊—而政府多年來的福利政策將該問題進一步惡化。眾多城市黑人社群面臨著基礎服務的匱乏—兒童樂園、巡警、定期垃圾回收以及強制建築標準—所有這一切導致了我們無法擺脫的暴力、破壞和忽視的惡性迴圈。
塑造一個更加完美的合眾國(5)
賴特牧師和他同時的非裔美國人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們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時候成年,當時這邊土地仍舊實行種族隔離政策,他們能獲得的機會在制度上受到了限制。然而,值得注意的並不是有多少人在種族歧視壓力面前失敗,而是有多少人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毫無出路的絕境中努力為像我這樣的後來人開闢出一條道路來。
然而,縱使有一些美國黑人透過摸爬滾打最終小小成就了自己那份美國夢,可還有多少人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被種族歧視這個敵人完全打敗。失敗的陰影在後代的生活中繼續延續—年輕的黑人男子和越來越多的青年女子,或閒立街角,或在獄中消磨著自己的意志,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和憧憬。即使是那些成功實現了美國夢的黑人,他們的世界觀依然從根本上被種族和種族歧視問題所主導。對賴特牧師那一代黑人男女而言,屈辱、懷疑和恐懼的記憶並未從他們腦海中消散,而那段歲月裡的憤怒和辛酸也仍舊難以忘卻。他們也許不會在公開場合表達這種憤怒,也不會在白人同事或白人朋友面前宣洩。但在理髮店裡或茶餘飯後,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