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風暴,從某種程度和意義上講,是他童年時代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造就了他,是興趣與信念助長了他。哈佛商規65才能,取得成就的必要條件。人們從事某項事業,要取得成功,必須具有該事業憑藉的某種才能,否則,或半途而廢,或事倍功半,甚至於一事無成。
《史記·高祖本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天氣和順的日子,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宴會。酒酣
興致,漢高祖對列位說:“各位諸侯將領,千萬不要隱瞞我,都應
該對我說一說自己的真心話,談談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
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麼?“
高起、王陵陡然而起,回答說:“陛下,您傲慢而又愛凌辱人,
而項羽仁慈而且愛護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奪池,凡是所取得的
戰利品,就都賞給將官兵士和百姓,能和天下的人共享其利。項羽
妒賢嫉能的人,對有功勞的人反而陷害,對賢能的人又反而懷疑,
打了勝仗而又不給將士記功嘉賞,攻佔了土地而又不給兵士百姓任
何好處,這就是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漢高祖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按說在帷帳之
中謀劃作戰的方略,而且在千里之外打仗竟能取得最後勝利,我比
不上張良;安定國家,撫慰百姓,在供給軍隊糧餉時,不使運送糧
餉的道路斷絕,我比不過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
我又比不過韓信;他們三個人都是傑出的人才,可我能夠各得其能
地重用他們,這正是我能夠奪取天下的原因;可惜,項羽手下只有
一個范增,卻還不能給予重用,這就是他被我捉拿的原因啊。“
這則“漢高祖論得天下”的故事,說明了知人善用有才能的人勝,不知
人不善用有才能的人敗;同時,說明才能對於成就事業的重要性。張良“運
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軍事才能,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
饋餉,不絕糧道“的管理才能,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統
兵才能,劉邦“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的用人才能,四者各有其能,
各得其宜,各得其所,是劉邦能戰勝“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取得天下的
先決條件。由此可見才能對於成就事業的重要性了。
亨利·福特在密執安車廠當見習生時,就顯示了出人頭地的才能。他在
該廠上了五天班就被開除了,原因是老資格的修理工們無法修理的機械,亨
利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迅速修好,這讓那些前輩們十分嫉妒。常言說,“人能
處處能。“亨利出了車廠去到黃銅加工廠,在該廠製造黃銅門閥、汽笛和鍾。
然而亨利在這裡僅僅於了6個月就辭職了,因為“這裡已經學不到東西了。”
後來亨利去到一個造船廠,在這裡,他對蒸汽內燃機產生了極大興趣,對他以後進行內燃引擎開發幫助很大。曾經有位哲人這樣說過,人,是在不斷解決矛盾中生活著,是在矛盾的不斷解決中自我完善的。這句話一點也不錯,世界是矛盾的統一體,而人這萬物之靈,無時無刻不處在矛盾之中;當舊的矛盾解決後,新的矛盾又產生了。不過,人們也正是透過解決一個個的矛盾得以提高自己,得以發展事業。亨利·福特的跳槽是為了他的創造發明;保羅·沃爾克的不安分是為了學到未知的知識,找到發揮自己才能的相稱位置。這兩個商界精英的成功,可作為那位哲人話語的最好佐證。保羅·沃爾克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找到了一份工作後,從此寫下了繁瑣的履歷,他總是不安於現狀,寧願到不同崗位去折騰,因為他總是想把他的時間與精力投放到自己未知的領域去,汲取知識的養分,以便為我所用。沃爾克在大學時代的才能就已令人驚訝,他向哈佛研究生院申請法律、商業和公共管理學科的獎學金,都被錄取了。這說明他已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了,在哈佛,他也是鳳毛磷角般的高材生。然而,沃爾克始終認為,哈佛畢竟是哈佛,而不是潔生生的社會,其教學絕不可能包容一切,這就是他投身於社會的大戰場,千錘百煉成為有用之材的動機之所在。假如沃爾克不能在實踐中去接觸大量的具體的貨幣、金融方面的知識,那他也不會被受任於危難之際,更談不上平息金融市場上空雷鳴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