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變能的最大困難不在於實現核聚變反應,而恰恰在於實現受控。即核聚變反應瞬間所積聚的巨大能量需要按照人們的意願緩慢釋放,如在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內釋放完畢,這樣才能達到利用的目的。否則像大自然的閃電一樣,儘管瞬間產生強大電能,但同樣瞬間即逝,利用價值基本上為零。如果人類利用核聚變能就像氫彈爆炸過程那麼迅猛的話,這種不可控制的能量瞬間釋放恐怕就不是福音了,只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事實上,作為“人造太陽”的託卡馬克系統說起來不難理解,但實踐起來卻是異常困難。自從上世紀50年代託卡馬克系統出現於前蘇聯以來,至今已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由於認識問題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不同,圈子外的普通民眾總是比較性急,認為研究人員無能,進展緩慢;圈子內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已經很快了,研究進展的速度並不比高能加速器及計算機晶片領域的進展慢。在專業研究人員看來,就是這麼快的發展速度,21世紀中葉以後人們才會比較務實地談論核聚變發電的遠景方案。如果說2050年實現商業化,那聽起來仍然像是天方夜譚。其開發的週期之所以比較長,原因在於,類似託卡馬克系統這樣的大科學工程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資金投入,一代又一代的大規模裝置需要相繼建造,不能跨越,更不能違背科學規律而意氣用事,這種時間過程上的積累是無法逾越的。而其他如從月球上獲取大量的氦…3元素,從而相對容易的實現核聚變反應,這些設想更是泛泛之談。氦…3反應堆的等離子體引數要求比託卡馬克系統更高,而且世界各國至今還未遴選出公認最佳的等離子體約束方案。至於氦…3反應堆何時真正形成氣候,著實難以預料。人類現在研製的託卡馬克系統還處於最初的低階階段,其釋放能量的最長時間僅為幾百秒,遠遠達不到作為能源加以利用的時間週期要求,距離大規模商業應用更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至少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間,核聚變能也因而被認為是遙遠的能源。。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五章 迎接新能源的革命(9)
從能源形態上看,人類加以利用的主導能源經歷著從固態(薪柴、煤)、液態(石油)到氣態(天然氣、氫),將來再到等離子態(核聚變時的氘和氚)的演進和變化;我們有時甚至不得不思索是否背後有隻無形的手在操控,以至於這種演進的過程看起來既按部就班,又水到渠成。如果有的話,那隻能是大自然“精心設計”的巧手。
從時間上看,人類社會能源更替的時間也在加快,從薪柴過渡到煤,人類社會用了幾千年;而從煤過渡到石油,用了幾百年;之後的能源更替的週期就越來越短。可以說,人類社會利用能源的程序中,能源的品位、清潔度以及形態方面的演進變化預示著能源更替過程的方向指向,能源更替的時間則標記著新舊能源的生命週期,這一切構成了能源更替過程的脈絡,使得我們由此可以窺知能源開發與利用過程的基本貌相。
事實上,能源利用史已經告訴我們,在通常沒有外力干預的一般情況下,人類社會的能源利用體系將會呈現“固體…液體…氣體…等離子體”這樣一條平穩、自然的升級過程,其顯著特徵就在於“脫碳化”,從最不清潔、化學結構最複雜的低效能源逐漸發展為越來越清潔、化學結構越來越簡單的高效能源。
我們現在所廣泛利用的燃料體系儘管具有能量集中,開採方便等優點,但並非是最有效率的能量載體。其中,碳氫比是最顯著的評價指標。我們知道,碳元素與氧元素反應結合過程中會釋放能量,但以同等的比例來看,碳所集聚的能量實際上要比氫少,因此,當我們燃燒碳氫化合物如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氣時,尤其是含碳量較為豐富的煤時,氫所含有的高能量部分地被碳所含有的低能量所抵消了。化石燃料所含的碳越多,它所釋放的能量相對就越少。薪柴幾乎全部是碳元素,因此它的能量密度很低。煤炭中所含的碳元素與氫元素的比例大致為1比1,石油中碳元素與氫元素的比例大為1比2,以甲烷(CH4)為主要成分的天然氣中比例為1比4;因此,煤炭是化石燃料中能量密度最低的。如果我們完全摒棄碳而改燒純淨的氫,自然就不會出現能量抵消的現象。事實上,作為能量密度極高的燃料,氫的能量密度遠高於汽油,氫所產生的能量幾乎是同等質量的汽油所產生能量的三倍。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基本趨勢,我們也有理由堅信並堅持這一趨勢。
我們不妨依照上述的趨勢而行,把對石油的替代作為探討的焦點。我們知道,石油的能源替代品相當之多,如生物柴油、乙醇燃料、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