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了秦帝國,他們還沒有那個實力。
有了胡亥這個皇帝,有了趙高這個權臣,什麼樣的帝國能抗得住?
漢武帝玩出了官本位
劉邦、蕭何那批人死得差不多後,曹參對劉盈說,你不如你老爸劉邦,我不如蕭何,所以他們定下的規矩我們就別動了。竇太后主政後,這個信奉黃老哲學的女人告訴兒子劉啟等人都要讀《老子》、《莊子》,所以文帝、景帝期間皇上基本不做什麼事,任由經濟自由發展,結果形成了“文景盛世”。但當武帝繼位後,這個強勢皇帝要幹他想幹的事,要打擊匈奴,發動戰爭,結果漢帝國的經濟轉上了戰時經濟,為了籌錢,官方介入市場,鹽鐵成了國家專營,從此形成了國家壟斷。
《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中有一個“拔葵”的故事,說得是戰國時魯國相國公儀休提出“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擔當了公職,那麼無論他的官職是大是小,就都不應該再經商,因為他已經“受大”,就不能再“取小”。有一次,他吃了老婆種的蔬菜後覺得味道很不錯,於是拔光了自家園子裡所有蔬菜,不讓家人拿到市場上去賣;又有一次,他發現家人織的布很好,就立刻把家裡的織布機一把火給燒了,他說,我已經做了高官,家裡再種蔬菜,和靠種菜為生的人搶市場,那他們還怎麼活啊;家裡再織布,那靠織布為生的人又怎麼獲利啊。
可是實際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才是真理,而且還附帶有另一個真理,那就是人會得隴望蜀,越來越貪,越富有越貪婪,越有權越溝壑難填,這既是人類生存的真理,也是經濟學的真理,還是政治學的格言。平民百姓為了一己之私不得不艱苦度日,想辦法逃稅;漢武帝為了一己之私,不惜用立國70年的國家資本實現他的宏圖大志,就是這兩條真理的經典案例。
陳勝有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說出了人的本質:不管你是貴族、國王還是神漢巫婆,大家*了都一樣,都是人。夏商周2000多年的宣傳還是沒改變這一真理,最後還是被陳勝一語道破。但陳勝又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誰是燕雀?平民百姓,那些服苦役的人。誰是鴻鵠?鴻鵠之志又是什麼?陳勝揭竿而起為的是什麼?造反,造反的最後目的是什麼?他當皇帝。所以,他的鴻鵠之志就是風水輪流轉,該他陳勝當皇帝了,跟著陳勝的一批人該當王侯了。所以,陳勝的兩句格言可以歸結為一個道理:貴族論是胡扯,人只要有機會就要造反,就要爭取當皇帝。。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章 第二次崛起:大一統的開始(4)
當了皇帝的人不是達到了最高目標,有的人就是那種永遠都有“鴻鵠之志”的人,秦始皇就是這樣的人,漢武帝也是這樣的人,陳勝也是這樣的人,不過陳勝的起點是苦役,秦始皇和漢武帝的起點是皇帝。如果把全世界的古今中外的皇帝、總統、元首匯總觀察一下,也會發現,在這一群體中也和普通社會一樣,有為所欲為的,有奮發圖強的,有安於享樂的,有野心勃勃的:商紂王、尼祿就是為所欲為的;孫中山、越王勾踐就是奮發圖強的;劉備的兒子阿斗、南唐後主李煜就是安於享樂的;成吉思汗、亞歷山大、秦始皇、漢武帝、希特勒就是野心勃勃的。皇帝、元首這一群體總人數占人類總人數的比例極小,但整個人類歷史就是被這一小撮人牽著鼻子走。
韓非子在《五蠹》中曾說“私行立而公利滅”,他用矛盾對立的手法說,私利和公利是對立的,其實這話真是真理,私與公就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矛盾,關鍵就看怎麼處理了,換句話說就是你是要私還是要公?對於秦始皇這類野心勃勃的皇帝來說,他需要實現他的鴻鵠之志,這就需要掌握大量的資源和力量,所以,他當然要公。韓非子接下來就說了,要實現皇帝的國家政策,那就只能“抑私就公”。
秦始皇給劉邦做了一件很好的嫁衣,那就是《秦律》。《秦律》為什麼是好嫁衣?因為這部法律有200萬字,非常詳細,極其縝密,不要說行業法令,就是人們的言行舉止、穿衣戴帽都被規定得很詳細,司馬遷就說“秦法密如凝脂”。有了這樣一部法律,劉邦建國後就只需要簡單修剪一下,適當放寬鬆就可以用了,所以,漢朝的典章制度、法律法規基本是繼承了秦朝,這時候劉邦、呂后、竇皇后等人就可以把黃老的“無為而治”思想當成國家治理思想,所以,從劉邦到漢武帝未掌權前這70年裡,漢朝的臣民是最幸福的,“輕徭薄賦”的環境大大地讓一部分人富了起來,大部分人嚐到了甜頭。
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