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
不一會。丫鬟來回話:“五少爺去遊湖還沒有回來,不過交待了下面的人,說若是崔十三來了,就讓他等一會,他晚膳前定會回府。”
竇昭想著崔十三畢竟是祖母的侄兒。這件事又是自己提出來的,送佛送上天,不如自己陪著崔十三走一趟,那些僕婦見了,想給崔十三臉色看,也要惦量惦量,她也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去看看六伯母——父親走的時候,她正跟著六伯母學畫畫,因為擔心祖母。就停了學業。如今已經入秋,功業也要漸漸恢復過來才是。
她帶著崔十三去了東府。
二門當值的婆子一見是竇昭的馬車,一路小跑著就迎了上來。
“四小姐,您可一個夏天都沒有來了。”她殷勤幫竇昭放了腳蹬,“可把我們府上的幾位太太、奶奶想壞了。”說著,一眼看見了崔十三。見他穿著身細布道袍,不像小廝的模樣,立馬獻諂地笑道,“哎喲,這位小哥是誰啊?”
竇昭朝著微微地笑了笑,言簡意賅地道:“他是崔十三,五少爺請他過來幫幫忙。”
婆子眼睛微瞪。
崔?
西府姨奶奶孃家的人。
“我說是誰呢?長得一表人才,原來是崔家的小哥。”婆子奉承地道。
竇昭已笑著走了進去。
崔十三跟在她身後,悄身地道:“平時看你不聲不響的,沒想到你竇家混得還挺不錯的。”
竇昭笑著沒有做聲。
她能得到二太夫人的器重,誰敢不巴結奉承她?
可惜她無意整頓西府,不然在西府稱王稱霸,日子一定過得比現在更逍遙——西府太多少捧著西府的碗奉承東府的人。
想到這裡,她心中一動。
不如提早將祖母的田莊接管過來,她也可以安置一些人在那裡。
前世,她和甘露、素從小一起長大,雖有主僕的名份,卻情同手足,祖母過世後,更是相依為命,苦苦掙扎,才有了之後的局面。可這一世,她在東竇長大,找到甘露和素絹的時候,她們都已略諳事世,雖然做起事來不用她操心,可不管她和兩人如何親暱,兩人對她始終謹守著主僕的名份,有時候她的話說深了,倆人還會流露出些許的恐怕,哪還有前世的親密。
有得必有失!
思忖間,到了三房。
三堂嫂親自在門口迎接她。
“你怎麼過來了?”她笑盈盈地牽了竇昭的手,“不是說要陪崔姨奶奶嗎?有什麼事差人來說一聲就是了,還親自跑過來了。”
“是伯彥交待的。”竇昭簡略地把來意說了,笑道,“淑姐兒呢?”
“和儀姐兒跟著九弟妹在學女紅呢!”三堂嫂笑著,和竇昭在正房臨窗的炕上坐下,“她們兩個也不小了,二太夫人說,家裡有現成的師傅,何必去請外面的人?未必就有九弟妹這樣技藝。”
竇昭略一思考才聽懂。
儀姐兒、淑姐兒和她同年,今年都十二歲了,按著大戶人家的規矩,應該說親了。
/不知道趕不趕得上十二點以前發文……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q
最快更新,請收藏。
第六十九章 菊宴(粉紅票480加更)
竇昭仔細地回憶著儀姐兒和淑姐兒的婚姻。
前世她們兩個都嫁給了讀書人,好像一個姓孫,一個姓吳,但兩人都功名不顯,仕途上沒什麼建樹。
不知道是哪兩戶人家?
她思忖著去,去了六伯母處。
紀氏也正為竇昭的課業頭痛。
她對竇昭道:“讀書、寫字都急不得,也急不了的事,也急不了,每天讀半個時辰的書,寫半個時辰的字,自然會日漸精進。我倒愁你的女紅針黹、管家算帳。黃氏眼看著就要生了,總不能叫你也過去湊熱鬧。你跟著我學做針線,雖比得不那些針線上的人,可這居家過日子的縫縫補補卻也不用求人,只是管家算帳,不能紙上談兵,最好還是跟著二嫂學——她主持中饋,事多,你跟在身邊才能學到東西,我這裡畢竟遇到的事少,想告訴你,了沒有例項,就怕我越說你越糊塗。”
六伯母事事都為她打算,竇昭很感激。
只是她情況特殊,六伯母擔心的,恰恰是她最擅長,而且根本不用學的。六伯母覺得她可以慢慢來的,恰恰是她最缺乏,也是她這一世最希望學好的。
她笑道:“我看還是好好讀書吧!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