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2/4 頁)
前倒戈,豈不腹背受敵?”
李守貞道:“三十萬人在此孤注一擲,不如分兵扼守萬無一失。”
重威道:“三十萬大軍安危全系本帥一人,不可因欒城一隅耽擱大計。”
王清不曾盼來援兵,卻盼來五萬鐵鷂騎兵,無奈之下,王清只得帥兩千士卒死戰遼兵,直至全軍覆沒。
欒城失守,後晉糧道皆斷,三十萬人陷入重圍。蕭翰掐斷晉軍糧道,使三十萬人多日不曾有接濟。杜重威此時才大醒大悟,向營中眾將詢問突圍之策,李守貞道:“欒城告急之時,都督拒不發救兵,如今將士飢餓難耐哪有拼死之心?”
杜重威失聲哭道:“天欲亡我,為之奈何?”左右副將一個個哀聲嘆氣,長吁短嘆苦於無計。只見一士卒入營來報:“啟稟都督,有一人自稱趙延壽,在轅門外求見。”
杜重威頓時如獲救命稻草,言道:“令別帳來見。”
趙延壽逢晉軍困境之際隻身前來,乃是遼主耶律德光誘降杜重威之計。杜重威來至別帳,一見趙延壽便問道:“趙先生來的正是時候,本帥已是大難臨頭。”
趙延壽麵帶奸笑問道:“都督所言大難,莫非是遼兵掐斷糧道?”
重威道:“先生果然見識過人,三十萬大軍入籠中餓虎,如何解救呀?”
“我自遼營而來正有密事相告。” 趙延壽見杜重威聽得專注,言道:“遼主耶律德光欲將晉軍餓死過半,再發兵滅之。”
“啊!”杜重威驚道:“這可如何是好?”
趙延壽答:“我勸都督率兵降遼,已作緩兵之計。”
重威答:“不可,不可,那耶律德光將我拿住必殺我無疑,留下降賊之命,倒不如盡忠而亡。”
延壽道:“且問都督與耶律德光往日可有私仇?”
重威答:“無冤無仇。”
延壽又問:“大晉天子石重貴與遼主可有私仇?”
重威答:“無冤無仇。”
延壽道:“皇上、都督與遼國既是無冤無仇,怎知遼主要加害於你?遼晉之爭皆是丞相景延廣拒不稱臣,起兵抗遼,所以才使得兩國兵戎相見,該殺者乃景延廣。”
重威道:“倘若降遼又待怎樣?”
延壽道:“遼主必會禮賢下士,將大晉江山託付于都督,既可保命又不失富貴。”
杜重威頭腦簡單,聞聽此言大喜:“如此良策我自然願降,還望延壽先生代為引薦。”
趙延壽道:“我等皆是為大晉社稷堪憂,鄙人定當暗中相助。”
二人密定下降遼之事,趙延壽便起身返回遼營,杜重威出轅門相送。偏巧大將安審琦看見,便往李守貞帳中告知。審琦道:“今見都督會了好友,定是遼國細作,只恐杜重威與遼國勾結通敵。”
守貞道:“糧道被劫,惟有降遼尚可保命,我看大都督必降。”
安審琦怒道:“堂堂大晉臣子豈能屈膝胡虜,安某寧死不降!”
守貞勸道:“我等皆應恪守臣節,只是盡忠一死,卻再無復仇之日,不如暫且詐降,伺機反遼。”安審琦連連點頭稱是。正是:
庸人帶兵真難堪,受累三軍欲罵天。
隻言片語尚可哄,耽誤社稷多少年?
一日之後,杜重威三軍升帳,相告降遼之事,左右眾將聞聽心中是怒火難耐,卻見李守貞、安審琦二人連聲響應,其餘將官也只得屈從。杜重威親率眾將大開轅門獻降,遼主耶律德光率兵渡過浮沱河俘虜三十萬晉軍將士。
耶律德光加封杜重威太傅之位,此褚袍一件,珠寶兩箱,卻削其兵權。但三十萬俘虜三日之內便吃掉遼兵半月軍糧,耶律德光視如負擔,竟密令大將蕭翰坑殺二十五萬降兵,僅留五萬壯年士卒充為軍奴。
前敵大敗,後晉朝中確是鬧得不可開交。桑維翰力主求和,景延廣力主再戰,兩派分庭抗禮,爭執不休,出帝石重貴卻無主見,使得軍情耽擱,又無力募兵,只得任由遼兵踐踏中原。
那耶律德光所殺俘虜皆是中原百姓夫子,中原百姓揭竿而起,數支義軍自發抗遼。耶律德光揮師南進,剿殺義軍,免不得沿途劫掠百姓,強男霸女,燒殺姦淫,見村焚村,遇縣掠縣,使得中原州郡屍橫千里,雞犬不寧。
數日後,契丹大軍兵臨京師開封,石重貴急召景延廣、桑維翰、馮道三位太宰議政。桑維翰奏道:“臣啟陛下,遼兵兵臨城下,還是早納降表求和方為上策。”
“准奏,准奏!”石重貴道。
景延廣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