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4 頁)
統兵北上?”
劉知遠若有所思的言道:“若不去晉陽,乃是抗旨不遵。遼晉終究必有一戰,到不如手握重兵屯住河東,靜觀天下之變。”話說至此,劉知遠計上心頭,即刻修書一封請景延廣多調幾路人馬屯住太原,以抗遼兵。
三日後,劉知遠前往太原赴任,接管河東三萬馬步軍。景延廣看了劉知遠書信後,便輕信劉知遠調兵之言,發兩道兵符,調潞州兵馬使郭威、汜水關都督史肇弘各率一萬兵馬往太原會合,劉知遠得兵五萬,分作十營固守太原,以觀天下之變。
再表楊光遠得了皇帝詔令,也不願出師冀州,一再拖延出兵。這一日,冀州傳來急報,遼國皇帝耶律德光率十五萬大軍攻陷貝州,駐軍大洺。楊光遠聞聽此報是焦急萬分,便把長子楊承貴、次子楊承祚招來商議對策。楊承貴言道:“父帥,孩兒以為咱家萬萬不能與契丹人交戰?”
“為何?”楊光遠問。
承貴言:“當初為平定範延光之亂,父親從石敬瑭手中訛來的青州六郡七十二縣,朝廷對咱楊家早有戒備之心。如今皇帝詔令父親出兵河北,父親按兵不動;如今貽誤戰機,致使貝州失守,朝廷豈能饒過?”
“唉!”楊光遠長嘆一聲:“承貴以你之見,老夫該如之奈何?”
承貴言:“不如見風使舵,我父子歸順契丹。”
楊光遠心中暗想當年投靠李從珂造反,手刃後唐閔帝李從厚,不到一年又陣前倒戈降了石敬瑭,後來反了石敬瑭追隨範延光,再反範延光歸順石敬瑭,如今保了石重貴,再反叛降契丹,我算個什麼人呢?想到這裡楊光遠是猶豫不決。
楊承貴勸道:“青州六郡七十二縣已經經營多年,倘若與契丹交鋒,則前功盡棄,父親三思。”
“也罷!”楊光遠言道:“多少個主子都反了,又何必在乎這個石重貴。”楊光遠立刻寫下密信遣人往遼軍大營送去,{奇書手機電子書網}勾結反晉。
三日過後,遼主耶律德光派人回信楊光遠,約定派遼將麻答率兩萬兵馬軍接應青州,從東面出兵,夾擊晉軍。
後晉天福九年,遼會同七年,公元944年二月,石重貴以神槍大將高行周為北面諸軍大都督在黃河南岸紮營,阻契丹兵馬南下。耶律德光苦於無處渡河,便命楊光遠從青州出兵,抄襲南岸。
楊光遠與遼將麻答合兵五萬向西進發,沿途之上無人敢攔,行至馬家口,忽見前方一支兵馬迎面而來,楊光遠與麻答即刻令大軍擺開陣勢準備迎敵,待那路人馬近前牙旗之上皆繡“晉”字,當先一員大將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鼻正口方,一把絡腮鬍子,膀大要寬,身著白虎甲,頭戴白虎盔,跨下九點菊花馬,手中一把金雀開山斧,大紅緞子的將旗之上繡著一個“石”字,乃是後晉大將石贊。石贊一見楊光遠就罵道:“反覆小人,吃你石爺一斧!”光遠軍中,有小將蘇裕出戰,交鋒一合便被石贊砍作兩斷,遼國大將麻答喊道:“來將休狂,遼國大將麻答在此!”二人不容多言,廝殺一處,大戰三四個回合,石贊又將麻答斬首。楊承貴見遼將陣亡對楊光遠言道:“遼將尚且不敵,我再戰也是枉然。”
楊光遠言:“傳令後隊改前隊,撤兵。”楊光遠率兵撤走,石贊恐中計未敢追殺,便令大軍馬家口紮營,將楊光遠阻於山東。
話說耶律德光所率十萬遼兵,平日在草原大漠攻無不克,但來至中原杯黃河所據,卻無有戰船。喬榮言道:“陛下,戰事吃緊,不如徵用民夫,拆房屋土木打造船隻,以解燃眉之急。”耶律德光造船心急如焚,聽得此計,即可傳令徵用民夫民房。
將令傳出,遼國士兵如同野馬脫韁,在黃河沿岸燒房毀舍,強男霸女,無惡不作。
數日後,大船造成,耶律德光率部夜渡黃河,兵臨戚城。鎮守戚城的正式晉軍北面行軍都督高行周,見遼兵已渡黃河來犯城下,命人號炮三聲出城迎戰。高行周頭戴燕翅盔,身著竹角鎧 ,跨下驌驦馬,掌中渾鐵槍 ,威風不減當年,只是頷下長出三縷長髯。耶律德光問道:“將軍莫非便是幽州神槍將高行周?”
“不錯,正是老夫。”高行周答道。
德光言:“老將軍,而今幽州皆屬遼國版圖,將軍何不歸附故土?”
“哼!”高行周怒道:“故土猶可易主,人心豈能易主?”
耶律德光身旁大將蕭解裡言道:“老匹夫,休出狂言,蕭解裡來也。”說著出馬交戰。
高行周見蕭解裡來戰,揮槍相應,不過三個回合,蕭解理便被高行周挑死陣前。“老東西拿命來!”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