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第4/4 頁)
為慈禧太后活生生逼死的。
想到這裡,皇帝不寒而慄,同時也不肯相信有這樣的事。
因而轉臉吩咐伺候香案的小太監:“找張亦英來!”
張亦英自然也是太監。這個太監的出身與眾不同,原是秀才,鄉試不第,下幃苦讀,三年之後,又復入闈,場中十分得意,自覺下筆如有神助,得心應手,必中無疑。誰知第三場墨汙了卷子,就此貼出“藍榜”。張亦英憤而“自宮”,居然不死,卻成了廢人。他是定興人,此地從明朝起就出太監,便有人援引他入宮,補上太監的名字,派在乾清宮伺候穆宗讀書。
光緒皇帝即位,張亦英仍舊在乾清宮當差。因為他是秀才出身,便無形中成了“諳達”,皇帝剛上書房的那兩年,回宮溫習功課,每每求助於張亦英。以後又成了皇帝閒談的伴侶,宮中許多故事,皇帝都是從他口中聽來的。
此時奉召來到御前,皇帝率直問道:“當年嘉順皇后是怎樣故世的?”
張亦英一愣,隨即反問一句:“萬歲爺怎麼想起來問這個?”
“隨便問問。你別管!你說就是了。”
“嘉順皇后……,”張亦英放低了聲音說:“是吞金死的。”
“怎麼說是她絕食呢?”
“其實絕食不絕食,根本沒有關係。”
“這話是怎麼說?”
“同治爺龍馭上賓,嘉順皇后哭得死去活來,打那時候起,就不打算活了。那裡還有心進飲食?”
“飲食是有的?”
“自然有的。”張亦英說,“後家也常常進食物。”
皇帝一聽這話,便立刻追問:“為什麼後家要進食物?”
張亦英毫無表情地答說:“那也是常有的事。”
“總有點緣故吧?”
張亦英不答。眼睛骨碌碌地轉了兩下,慢吞吞地答道:“奴才不知道有什麼緣故。”
這是有意不說。皇帝當然也知道他是謹慎。但以前對嘉順皇后的故事,只是好奇,聽完無非嗟嘆一番,此刻卻不知如何,特感關切,若不問明,竟不能安心。
無奈張亦英已警覺到多言足以賈禍,越發裝聾作啞。皇帝要想深入追問,卻又苦於難以措詞,只得作罷。
再看下面一首:“錦繡堆邊海子橋,西風黃葉異前朝;朱牆圈後行騤斷,十頃荷花鎖玉嬌。”
這首詩有確切的地名,皇帝讀過《嘯亭雜錄》、《天咫偶聞》這些談京師變遷及掌故的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