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部分(第3/4 頁)
蓮英斬釘截鐵地答道:“奴才問過立山了,他說一定行!這是多大的事,他沒有把握就敢說滿話了?老佛爺等著瞧吧,到了大喜的日子,準有一座看不出假來的太和門。”
是這樣斬釘截鐵的答覆,慈禧太后不能不信。不過這也只是消滅了她心頭重重憂慮的若干分之一,更大更多的煩惱,即將接二連三地到來。她一想起來就揪心,真怕去觸動這方面的思緒,然而她到底是經過無數大風大浪的,深知躲避不了的煩惱,只有昂起頭來硬頂,所以咬一咬牙,決定自己先作打算。
打算未定以前,先要有一番瞭解,“外頭有什麼話?”她問李蓮英,“你總聽到了,別瞞我!”
李蓮英也跟慈禧太后同樣地煩惱,同樣地擔心,所不同的是,他多一分希冀之心,總覺得慈禧太后必能從容應付,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所以此時看到她是有擔當的態度,心頭先已感到安慰。
不過,回奏的措詞,卻須謹慎,既不宜隱瞞真相,也不宜添枝加葉,免得激怒了慈禧太后。有此理解,說話就慢了,“總怨這場火不巧!”他說,“人心本來就有點兒浮動,這場火一起,好象更有話說了。”
“說什麼?”慈禧太后問:“說我不該在頤和園裝電燈,西苑不該修鐵路?”
“西苑修鐵路,他們倒不敢管,天津到通州的鐵路,都說不該修。”李蓮英說,“有句話,怕老佛爺聽了生氣,奴才不敢說。”
“不要緊,你說好了!”
“說這場火是,是天怒。”
慈禧太后明白,這是半句話,原來那句話,必是由人怨激起天怒,太和門之災,是天意示警。這句話聽來當然刺耳,可是也無須生氣。
“還有呢?”
“還有……,”李蓮英覺得有句話瞞不得,“說是這兩年花費太多了。”
慈禧太后默然。平心靜氣地想一想,修三海、修頤和園、大婚,再加上興辦海軍,花費是忒多了一些,如今重修太和門,又得幾十萬銀子,看來非得收斂不可了。
不過,可怪的是李蓮英居然也這樣說,雖是轉述他人的話,卻不妨看作他自己亦有此想法。這倒不能不問一問:“你說呢?是不是多了一點兒?”
李蓮英原是一種試探。兩大工程,加上總司大婚傳辦事件這個差使,他也“摟”得很不少了。盈滿之懼,時刻縈心,此時特地要試探慈禧太后的意思,果然有收斂之想,也是惜福之道。只不防她有此反問,倒覺得難以回答。
這時候不容他猶豫,更不能惹惱慈禧太后,唯有先作違心之論,“其實也不能算多。”他說,“只為幾件大事擱在一起辦,就顯得花的錢多了。”
這兩句話在慈禧太后覺得很實在,“說得不錯。”她毫不考慮地表示,“先緩一緩吧!等緩過氣來再說。”
“是!”李蓮英答道:“老佛爺聖明。”
“你說給立山,看頤和園未完的工程,有什麼可以暫緩的?讓他寫個說帖來我看。”慈禧太后又問:“皇帝呢?你聽他說了什麼沒有?”
皇帝只說過一句話。“早就知道要出事!”此外便只是兩副面孔,在慈禧太后面前,勉強裝出豁達的神情,背轉身立刻就是陰沉抑鬱的臉色,而且不斷地吁氣,彷彿撐胸塞腹,有數不清、理不完的積鬱似的。
那另一副面孔,慈禧太后看不到,而李蓮英是看得到的。可是,他不敢告訴慈禧太后,並且還嚴厲告誡他所管得到的太監,包括“二總管”崔玉貴在內,不準到“老佛爺”面前搬弄口舌,否則重責不饒。因為他看得很清楚,宮中從“東佛爺”暴崩以後,便是“西佛爺”唯我獨尊的局面。維持這個局面最要緊的一件事,便是安靜。倘或無事生非,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搞得雞犬不寧,那不僅是極傻之事,簡直就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就因為他是持著這樣的想法,所以也跟榮壽公主一樣,無形中處處衛護著皇帝,這時當然不肯說實話。但如說皇帝一無表示,慈禧太后也未必會信。皇帝親政在即,每天批閱章奏,要拿出辦法來稟命而行,然則對當前這一連串拂逆,豈能默無一言?
李蓮英只有揀能說的說。能說的是國家政事,不能說的是慈禧太后的為了她自己享樂的一切作為,秉持此一宗旨,他這樣答說:“萬歲爺彷彿對修天津到通州的鐵路,不以為然。”
“喔,”慈禧太后很注意地,“他怎麼說?”
“奴才也不十分清楚。看意思是覺得北洋衙門管的事兒太多。”
“修鐵路是七爺上的摺子。”
慈禧太后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