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第3/4 頁)
我把雷廷昌找了來講給你聽。”
“不回宮不行,再說草圖上也看不出什麼來。”“那,”立山問道,“大哥跟上頭回一聲,那天我陪你上萬壽山走一趟,讓雷廷昌當面講解。”
“雷廷昌是樣式房掌案,講裝修他是專工,但那裡該擺一座亭子,那裡該起樓,那裡該鑿池子架橋,又是一門學問。他行嗎?”
“行!”立山答得異常爽脆,接著又說:“當然也另外找得有人。”
“好吧!我跟上頭去回,就在三五天當中,抽空去一趟。
你聽我的信兒好了。“
“是!我隨時預備著,說走就走,什麼時候都行。”
李蓮英點點頭,然後正一正臉色說道:“現在要談到節骨眼兒上來了。上頭心很急,巴不得圖樣一定就動工,可又不願意先讓七爺知道,說等工料估出來以後,再跟七爺說。你看,怎麼樣?”
立山不即回答,反問一句:“大哥看呢?”
“如說要先跟七爺商量,就難了。就算七爺不敢不遵懿旨,只要一經軍機處,或者海軍衙門,事情就鬧開來了。”
“是!只有生米煮成熟飯再說。”
“生米煮成熟飯,不就能吃了嗎?”李蓮英雙手一攤,“柴米又在那兒?如今是七爺當家,不跟他要跟誰要?”
“先不跟當家人要也不要緊。”
“怎麼呢?不正應著那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不要緊!自有人能墊。”
這“自有人”當然是立山本人。李蓮英聽他口氣太大,驚異之餘,不免反感,“兄弟,”他用譏刺的口吻說:“你有多少銀子墊?”
“大哥面前不敢說假話,我是蘇州人說的‘空心大老官’。不過,大家都知道有大哥撐我的腰,就放心我了。”立山從容答道:“第一,興工少不得幾家大木廠,墊料墊工都願意;第二,監工採辦少不得在內務府還要用些人,他們在外面都挪得動,也墊得起。”
那一頂“有大哥撐我腰的高帽子”,將李蓮英罩住了,他點點頭說:“這還罷了!不過,墊款一時收不回,可別抱怨。”
“錢有的是。只要大哥得便跟上頭回一聲,知道有這筆墊款,要收回也容易。”
這短短兩三句話,在李蓮英便有兩個疑問,第一是錢在那裡?第二是何以見得收回容易?當然,立山有一套解釋。
錢在部庫。他告訴李蓮英說,從閻敬銘當戶部尚書以來,極力爬梳剔理,每年都有鉅額節餘,詳細數目雖無法知悉,但估計每年總有一兩百萬。
這筆款子,閻敬銘是仿照大清全盛時代的成例,積蓄成數,不輕易動用,專備水旱刀兵不時之需。因此,對外也是秘密的,甚至慈禧太后都不見得知道。自從總司國家經費出納的“北檔房”為閻敬銘力加整頓,打破滿員把持的局面,指派廉能的漢缺司員掌理之後,他要有意隱瞞這筆鉅款是辦得到的。
這筆鉅款,照立山的看法是可以提用的,只要閻敬銘不加阻撓,換句話說,戶部尚書換一個肯聽話的人,憑皇太后的懿旨,幾百萬銀子,叱嗟可辦。
“原來如此!”李蓮英還有些不大相信,“我也聽說,閻尚書積得有錢,但也不至於有那麼多吧!”
“有!”立山斷然決然地說,“我是聽戶部的老書辦說的,錯不了!”
“好,就算有。”李蓮英又說,“就算上頭肯交代提用,可是這筆款子交給誰來用?總得有個衙門出印領啊!”
這就是說,如果是由海軍衙門或者工部出印領,再轉撥奉宸苑領用,其間便費周折,對歸還墊款,一定要先追根問底,如說是奉懿旨辦理,懿旨卻又何在?那時候慈禧太后亦不便出面說一句:“不錯,是有這回事!”數目到底太大,不便這樣子苟且。
理會得此中深意,立山深深點頭,“大哥說得是!”他說,“這筆款子當然撥給內務俯,現在咱們動工,亦當作內務府每年照例的修繕辦理,不用動摺子,也不用下上諭,一切都是面奉懿旨。不過……。”立山欲語不語,似乎有礙口的地方。
“怎麼?兄弟!”李蓮英說,“在我面前,有什麼話不能說的?”
“內務府人多主意也多。說句洩底兒的話,有好處爭著來,要辦事都往外推。如今修園照內務府常年修繕的例子辦,只怕沒有一位能挑得起這副擔子。我呢,奉宸苑的郎中,連我們堂官都得聽內務府司官的,那還有我說話的份兒?修三海是七爺在管,凡事直接打交道,越過內務府這一層,不算我失禮。現在可又先不讓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