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解決人民基本的生存問題。現實是最好的宣傳家,失業、飢餓和前線失敗很快地拂去了政客們的鼓譟,政治高壓引發了人民群眾更強烈的反抗,列寧的觀點在工人和士兵中復甦,革命按照歷史的邏輯邁向了新的階段。
七月底,布林什維克派在彼得格勒工廠的地位已經恢復,並更堅決地投入鬥爭。伏洛達斯基在7月27日布林什維克大會上作報告:“我們在工廠內有了一種巨大而無限制的影響。黨的工作,主要是工人自己來做的。……組織從底下生長起來,所以我們有充足理由可以相信這組織將不會渙散。”
喀琅施塔得水兵也從被彈壓後的短暫消沉中恢復過來,在8月2日召開的水兵*上提出:政權交給蘇維埃;調遣哥薩克、憲兵和警察上前線;廢除死刑;允許喀琅施塔得派代表前往皇村,看看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否在嚴密關押之中;解散“敢死營”;沒收資產階級報紙等等。海軍上將梯可夫命令各戰艦卸下紅旗,改掛傳統的聖安德烈十字旗,喀琅施塔得水兵拒絕了。
此後,整個艦隊形勢都發生了變化。赫爾辛基一個代表在七月底的報告是很有趣味的:“在小艦上,社會革命黨的影響佔優勢,但在大戰艦、巡洋艦和驅逐艦上,所有水兵不是布林什維克派便是同情於布林什維克派的人。……但自從7月3日至5日(俄歷)事件之後,剛古特號、塞巴斯托普號、魯裡克號、狄安娜號、格羅莫步號和印度號,也走到我們方面來了。如此,我們手裡擁有龐大的戰鬥力量。……7月3日至5日之事變教訓水兵好多的事情,教育他們:僅僅情緒高漲是不足以達到目的的。”
蘇維埃在政治上的復活,恰好與它的布林什維克化同時,是從下層開始的。在彼得格勒,首先是各區聯合起來。8月3日,各區蘇維埃聯席會議派了一個代表團去執行委員會,他們要求解散杜馬,立法保障士兵委員會組織不可侵犯,恢復左派報紙,停止解除工人武裝,停止大規模逮捕,約束右派報紙,停止解散兵團,廢除前線死刑。《訊息報》每日發表蘇維埃、工會、工廠、部隊等的決議案,要求解散杜馬,停止壓迫布林什維克,停止寬容反革命。
7月26日到8月3日,布林什維克在彼得格勒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列寧、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都沒有參加會議。斯維爾德洛夫、斯大林等人組成主席團,領導大會工作。大會上,171個代表填了調查問卷,其中110人共坐了245年的牢,10人共做了41年苦役,24人共受了73年流刑,55人共充了127年軍,27人共流亡國外89年,150人共被捕549次。這是個“職業革命家”的會議。
關於中央委員會選舉,大會記錄記載:“中央委員會四個委員得到票數最多,列寧在134票中得133票,季諾維也夫得132票,加米涅夫得131票,托洛茨基得131票。除這四人之外,其他被選為中央委員的有:諾根、柯侖泰、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賴可夫、布哈林、阿琛、越飛、烏里茨基、米柳亭、洛莫夫。”
這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值得特別關注,兩個月後正是在他們的領導下發動了十月革命。在鬥爭高潮來臨之前,一個使布林什維克主導革命程序的時機出現了——科爾尼洛夫叛亂。
出版後記(楊書瀾)
2003年4、5月間,正是北大出版社“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熱銷階段,一位著名的大學社社長問我,現在你最想做的書是什麼?當時,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歷史系列叢書。”這位社長眼睛一亮,然後又接著問我,“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我幾乎不假思索地說:“歷史大部分是人物,是事件,可以說歷史就是故事(內在地說,歷史就是人生),所以歷史系列叢書具有天然的大眾性。另一方面,同個人要進步、要發展一定要吸取自己走過的路的經驗教訓,同時要借鑑他人的經驗教訓一樣,我們的民族要進步,國家要發展一定要反省自己的歷史,一定要睜眼看世界;消除我們封閉的民族心理和缺乏自省的國民性,有賴於讀史。”記得當時他贊同地點了點頭。
北大出版社年輕的一代領導者,摒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以出版家的眼光和文化擔當意識,於2005年決定成立綜合室,於學術著作、教材出版之外,確定學術普及的出版新路向,以期在新時期文化建設中盡北大出版人的一點力量。這樣,我的這個想法有了實現的可能性。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其時,社長任命我為綜合室的主任,制定綜合室的市場戰略、十年規劃、規章制度,帶隊伍,日常管理,催稿、看稿、複審等等事務,使我無暇去實現這個選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