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孫策死因,那只是由於作史的自己生在孫策死後的緣故。
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夜裡,孫策去世,時年二十六歲。莫非天妒英才?
曹操寄託於孫策身上的牽制劉表的希望破滅了,雖然也消除了孫策襲擊許都的可能性,但對曹操眼前來說,還是弊大於利。
劉表現在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盯住曹袁大戰了,他在等待殺向許都的機會?還是在等待其他什麼?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六十三 荊州劉表等待“牛市”
劉表的政治資歷要強於目前任何一個割據的軍閥,包括袁紹與曹操。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是真正的大漢皇室血統,為漢魯恭王之後人。身長八尺餘(米還多),身材偉岸,相貌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可稱真正的一表,並且極具長者風度。
早期的政治品行與文幍武略更是沒的說,在靈帝年間便被評議為“八顧”之一,宦官摧殘黨人之時,作為代表人物的劉表有幸逃亡走脫,直到朝廷因平黃巾解除黨禁,劉表才得以重回政府任職,任北軍中侯。
初平元年關東聯盟討董卓時,因荊州刺史王叡被孫堅襲殺,當時的朝廷任命劉表為繼任荊州刺史。其實是一張空頭支票,袁術兵屯荊州北地魯陽,劉表根本就不可能進入荊州,當時的袁術已經把荊州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怎允許他人染指?
袁術當時為什麼沒有捷足先登?其時的荊州已經“風飄以悍,氣銳以鋼,有道後服,無道先強”。(漢揚雄語)。荊州本有八郡:其中江南有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其餘四郡南陽、江陵、南郡、章陵。均在江北。州治在江南的武陵郡漢壽。
在刺史王叡的蹩腳治理下,此時的荊州“江南宗賊盛”行,宗賊,即一些按宗族關係組織起來的地方性民間武裝,數量龐大,派別林立,相互攻殺搶掠不斷,袁術雖有奢望,但卻望而卻步,僅霸佔了北端的南陽郡,對其他各郡,恰如一隻饞貓面對一隻肥刺蝟,既捨不得放過,又不敢下口。
這時的劉表膽略非凡,單騎繞道潛入宜城,之後又表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政治魄力,得到了南郡蒯氏、襄陽蔡氏等荊州大族的支援,幾年下來,“江南悉平”,“開上遂光,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出於對付正盤踞在南陽的袁術的需要,劉表將州治移置到了江北南部的襄陽,以加強荊州北部的防守。由於劉表的禮賢下士,善待儒生,使得各地士子名流逐漸聚附於此,這時的襄陽地區實際上已成為全國的學術文化中心
劉表雖拼搏成為一方霸主,卻崇尚中庸之道,熱心於文治之功。建安三年(198年),劉表成功地控制了荊州八郡,使“荊州萬里肅清,大小鹹悅而服之。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後漢書&;#8226;劉表傳》)與同時的中原和其他地方的混亂對比,荊州地區可算政治穩定,名士薈萃,社會和諧。
但在混亂的年代,文治卻遠遠不如武功,不琢磨欺負別人,就必然被別人琢磨欺負,所以劉表一直面臨的是東有強敵蠶食,北有巨鱷欲噬的局面。
劉表的一廂情願是保持自己荊州的一方樂土,但在東漢的亂世,卻無任何可能。儒家的學說是專為得到天下以後的人服務的,如果想用它在強權之下苟安延命,卻是一副最有效的慢性毒藥!
北方的兩大“超霸”馬上要開始對決了,這對處於弱勢的劉表其實是一次機遇,不管他偏向那一方,對另一方來說,都意味著滅頂之災;但也意味著:等兩大“超霸”剩下一個的時候,也就輪到了自己上場決鬥的時候了。有沒有獨善其身的第三條路呢?
南陽的從事中郎韓嵩與別駕劉先替劉表這樣分析:
“今八方豪傑並起之時,兩雄相持冀豫之際,安天下之重樞,已在於將軍決斷:欲有所為,應趁良機起兵;然若善保,則宜擇一雄相從。如擁甲十萬,坐觀成敗,欲得中立,必將兩怨;曹操善用兵,賢俊多歸之,其勢非袁紹能敵;若坐等其移兵荊州,恐將軍不能善守。萬全之策,莫若舉荊州以助曹操,操必重待將軍,如此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為將軍上計。”
說穿了這建議是給劉表擺出了非甲即乙兩條路,要麼出兵參與混戰,否則只有投降曹操。這是從邏輯上先把劉表套住,骨頭裡是一種投降派的妙論:出兵助拳或渾水摸魚肯定是不可取,那就只有投降一條路了,荊州是肯定丟定了,劉表本人是否能得到期望的厚待要決定於曹操的心情;出這妙主意的人安全是沒問題了,富貴也指日可待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