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問到他和李陽有什麼不同,俞敏洪曾如是說:
他是個人英雄主義,我是集體英雄主義。
俞敏洪把新東方的成功歸納為團隊的力量。直到現在,新東方上上下下都稱俞敏洪為“俞老師”,沒有人喊他老闆。
新東方大量的人才在這個領域中的思想要比我先進,比如(陳)向東老師是經濟學博士畢業的,所以在經濟領域、宏觀領域中我根本就沒法跟他比。像徐小平、王強他們在國外待過好多年,所以在中西文化的理解方面,尤其是西方文化的理解方面我永遠都沒法跟他們比。我唯一能做到的是不管會議上大家討論得多麼激烈,不管意見多麼不一致,但是最後我都能夠把大家的意見綜合起來,採納中間最好的東西,再重新整合成新東方的戰略、文化和發展前景,繼續帶著大家往前走。
。。
成大事者的三個特點
俞敏洪在他的一篇名為《從小事做起》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會做事的人,必須具備以下三個做事特點:一是願意從小事做起,知道做小事是成大事的必經之路;二是胸中要有目標,知道把所做的小事積累起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三是要有一種精神,能夠為了將來的目標自始至終把小事做好。
任何大事都是具體實踐和長遠眼光完美結合的產物,具體實踐其實指的就是從小事做起,以少積多,以小積大。但是,真要把小事做成大事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願意從小事情做起
獲得成功是所有創業者的夢想,社會上不乏一夜暴富的成功例子,但這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的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艱辛地走出來的。所以,在俞敏洪看來,創業要從小事情做起,小事情不等於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偉大的目標。做好點點滴滴的小事,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只要有吃苦耐勞的品質,小事積多,就會慢慢發展壯大,最終會走向成功。正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小時候所做的一件事對我終身的做事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一年冬天接近年關時,家鄉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雪。我家裡養著兩隻羊,準備等過年時賣了換取過年費。為了使羊在賣的時候膘肥體壯,我母親要我每天到野外割青草回來餵羊。江南的冬天,路邊依然會長出一些耐寒的綠草,稀稀拉拉的東一棵西一棵,不下雪都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割滿一籃子草,下了一寸厚的雪,草被雪蓋住了,要找到綠草就很難。但為了使家裡的羊能吃上青草,我還是背上籃子出去割草了。我用鐮刀把雪扒開,綠草就在雪下面露了出來。就這樣我一路扒雪,一路割草,一棵一棵的草終於積滿了一籃子。當我揹著滿滿一籃子青草回到家裡時,心中充滿了無比的自豪。那種感覺至今想起來仍讓我激動。如果我們把大事比作滿滿一籃子草,那籃子裡的每一棵草都是小事,一件小事沒法成為大事,就像一棵草不可能裝滿一個籃子一樣。但把無數的草放到一起,一籃子草自然就有了,正所謂“積土成山,集腋成裘”。
俞敏洪做新東方,也是一個“積土成山,集腋成裘”的過程,在創辦新東方伊始,一切都得他親力親為,提著糨糊桶到處貼廣告,找教室,準備講課資料等。學生人數漸漸增多後,俞敏洪又開始四處奔波招聘老師,租用更多的教室。他還自行編寫了中國最早的TOFEL、GRE等出國留學考試的教材和講義,即後來被稱為“紅寶書”的《GRE詞彙精選》。俞敏洪還是高效的“消防員”,哪間教室缺少影印資料或磁帶,他都會第一個奔赴“現場”解決問題。新東方的第一輛機動車是天津產的“大發”牌面包車,顏色大紅,牌號京AR8658。因為資金缺乏,新東方租用不起市區的教室,所以大多數教室分佈在郊區,俞敏洪就開著這輛“大發”車,跑印刷廠,往各間教室運送教材和磁帶,有時還送去了停電時急用的蠟燭。
俞敏洪甚至養成了一個被徐小平等創業###們抨擊的“老毛病”,只要新東方哪裡出現了燈泡不亮,椅子壞掉的情況,他就會條件反射找工具動手修理,徐小平認為新東方已經做大,不缺少做這些小事的人,俞敏洪如果還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就會打擊別人做事的積極性。其實,這不是俞敏洪一個人的“毛病”,而是許多創業者的“通病”,他們都堅信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能做大事,不然,一切都將是空談。
擁有明確的目標
胸中有目標是做成大事的另一必要條件。很多人一輩子勤勤懇懇做事,最後依然沒有做成大事,主要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