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3 頁)
的條款,後起的發展中國家長期處於生產鏈條的中下游,不得不以降低勞動力成本、汙染環境為代價,爭取應有的國際貿易地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貿易分工越來越明顯,發達國家提供服務和智慧財產權,而發展中國家生產工業製成品和農產品等初級產品。發展中國家依靠製造業和農產品出口賺取外匯,可是由於世界金融體系的規則制定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發達國家就可透過調整外貿結算規則、改變匯率政策、開發金融衍生交易產品,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將發展中國家獲取的外貿利潤轉移到自己手中。
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的加工工廠,處於世界製造業的末端,既沒有掌握智慧財產權,也沒有掌握國際貨幣市場的話語權。中國透過出口工業製成品獲取的外匯,相當大一部分用來購買美國國債。美國實行美元貶值的貨幣政策,導致中國的債權損失嚴重。此次美國雷曼兄弟等一些投資銀行折戟沉沙,導致中國數家國有金融企業損失數億美元。如果不盡快走出傳統市場經濟的窠臼,改變不合理的國際貿易結算體系,掌握國際金融市場的話語權,主動利用國際貨幣市場規避商業風險,那麼,中國企業還會遭受更大的損失。
總而言之,此次美國金融危機再一次提醒我們,必須對國際經濟秩序有清醒的認識,認真研究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規律,更加主動地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以便能在波詭雲譎的國際金融貿易市場中爭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開放的中國已完全融入世界,這對中國的經濟金融決策者和管理者來說,無論是宏觀調控還是防範金融風險,不僅需要果敢的行動,更需要以“中國經濟安全為第一要務”,高瞻遠矚地謀篇佈局。
救市計劃有沒有效果紐約—不需要多有天才就能看出美國金融體系—實際上是全球金融體系—陷入了危機。
而美國眾議院在第一次投票中否決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很顯然在如何解決危機方面沒有達成共識。
幾年來,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一直存在問題。可那並沒有阻止美國領導人向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求助,這些人在危機將民眾帶到又一次大蕭條的邊緣之前根本看不到問題的存在,現在卻提出一個又一個救市計劃想救民眾於水火之中。
隨著全球市場迅速滑落,救市計劃已經得到了國會的透過,在布什的簽署後已經正式生效。這個計劃也許救得了華爾街,但能否救得了經濟?納稅人又怎麼辦?他們已經被史無前例的赤字所困擾,到現在仍然揹負著基礎設施衰退和兩場戰爭的債務負擔。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項救市計劃真能起作用嗎?
◇歡◇迎◇訪◇問◇BOOK。◇
第37節:華爾街衝擊波(37)
可以肯定,救市的基本方法仍然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首先,它再次依賴涓滴經濟學:由於某種原因,向華爾街砸進足夠的鈔票就能惠及社會民眾,幫助普通工人和房屋業主。
此外,救市計劃假定根本的問題是信心喪失。這無疑確是問題的一部分。但深層次的問題卻是金融市場發放的一些貸款質量很差。當時出現了住房泡沫,而這些貸款正是基於被抬高以後的住房價格。
現在泡沫已經破滅。住宅價格也許會進一步下跌,更多抵押品贖回權也因此會被取消。市場無論怎樣坐而論道都無法改變這樣的現狀。這些壞賬又反過來導致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出現虧空,必須要對這些虧空進行彌補。可這樣做就像是為內出血的病人大量輸血,根本無法取得根本的療效。
就算救市計劃可以立即實施,但是這種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小,並且也無法避免一定程度的信貸收縮。過度借貸所帶來的消費繁榮一直維持著美國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無法再繼續下去。中央和地方都在縮減開支。家庭的資產負債情況更加脆弱。經濟發展放緩將加劇所有金融問題。
我們可以用更少的錢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們可以用透明的方式來填補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上的虧空。斯堪的納維亞20年前就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沃倫?巴菲特向高盛注資為我們指明瞭另一種方法。透過發行有擔保的優先股(期權),我們可以抵消市場向下的風險,共同創造一種向上的可能。
這種方法不但被事實證明有效,而且還提供了恢復信貸的積極性和必要的資金。它避免了為成百上千萬複雜抵押貸款和作為其載體的更復雜的金融產品估價,而且也解決了可能導致政府被最差或最高估的資產套牢的“失敗”問題。最後,這種方法的推進速度更快。
同時,可以採取幾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