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頁)
對戲劇久已沒有福氣享受的巴黎平民觀眾,非常歡迎在這部影片裡看到和貝恩斯坦或基斯特馬克所寫的劇本堪相媲美的劇情。它描寫的是一個社交廣泛的女子,在收受了一個日本人的鉅額金錢以後,因不肯嫁給他,結果被赤紅烙鐵燙傷。德呂克把《欺騙》稱作電影中的《托斯卡》①。而歐洲的影評家們則對西席·地密爾這部作品中特寫鏡頭的系統應用、明暗對比的照明方法、剪輯技巧,以及演技的嚴肅,特別予以讚揚。可是在三十年後的今天看來,《欺騙》這部影片中的日本人那種轉動眼珠、緊皺眉頭的表情,已成了過火的動作,幾乎近於滑稽。演技嚴肅原是相對的,今天看來,早川雪洲似乎是硬把那種已經過時的義大利姿態用於自己的面部表情上面。①《托斯卡》為19世紀法國劇作家維克托裡安·薩爾杜所寫的五幕戲劇,1903年由音樂家普西尼編成歌劇,在法國極負盛名。——譯者。
影片《你往何處去》和《卡比利亞》引起了美國人對場面豪華的故事片的愛好。西席·地密爾很快就成為攝製這種影片的專家。這種義大利的影響也促使格里菲斯拍攝《貝斯利亞的朱蒂絲》和那部關鍵性的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
《一個國家的誕生》這一以南北戰爭時代為背景的影片,是弗蘭克·伍德和格里菲斯根據托馬斯·狄克遜牧師為讚揚有名的種族主義組織——三K黨而寫的一部很壞的小說《同族人》改編而成的。這部影片從開拍到完成費時9個星期,花去攝製費10萬美元以上。在好萊塢附近選擇的外景在片中佔據很大的比重。比沃格拉夫公司原有的演員班底,如梅·馬許、麗蓮·吉許、亨利·華爾泰爾、羅伯特·哈隆等,都參加演出。擔任配角的有貝西·勒夫、尤金·派萊特、唐納德·克利斯浦、薩姆·德·格拉斯、拉奧爾·華爾許等人,他們後來都成為有名的演員。攝影師是由工作中不知疲倦的皮萊·皮採爾擔任。為了排演故事中的**一幕,即原小說只用半頁來描寫的彼得斯堡的戰役,曾動員了大批群眾演員。在格里菲斯導演之下,經過仔細剪輯以後完成的影片,共有1500個鏡頭,分為12本,可以放映3小時左右。影片中的音樂是由作曲家J.C.布拉爾依照歐洲格調編寫的。這部影片除了彼得斯堡戰役的場面以外,還逼真地描寫了林肯總統的被刺、黑人議會的開會、白人少女被一個殘暴的黑人殺害,以及無辜的卡梅隆一家在最危急的時刻被三K黨所救出等動人的場面。
這部影片的上映曾造成一系列激烈的事件。查爾斯·愛略特在哈佛大學,O.G.維拉德和弗蘭西斯·哈克特在自由主義者所辦的《民族》和《新共和》雜誌上對這部影片提出了抗議;另一方面,“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則號召人們起來反對這一“有計劃地將一千萬美國人描寫成野獸”的影片。在許多城市,這部影片第一次上映時曾引起激烈的武鬥,造成受傷甚至死亡……。
《一個國家的誕生》比有名的小說《飄》具有更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這部影片把黑人描寫成盲目的奴隸或者愚昧的罪犯,專門從事搶劫、、殺人這類的勾當;對黑人的朋友共和黨則描寫為可恨的同謀者;而對於三K黨這個血腥的秘密警察的祖先卻描寫成為由誠實的美國人所組成的一支英勇軍隊。……但人們如果在看了這部影片以後就把生長在一個因南北戰爭而破產的家庭裡的格里菲斯看作是一個法西斯分子,那未免把問題看得過於簡單了。他這種美國南方人的種族主義——一種將散佈在美國各地的種族歧視特別強化的偏見——對於人種偏見已被法國大革命部分打破的拉丁民族國家而言,實在很難令人容忍。可是格里菲斯卻憎恨白種人壓迫白種人。除了黑人問題以外,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熱望進步,抱有真誠的理想。我們從他申斥工業文明及其剝削制度而寧願回到父權時代及奴隸社會的那種孤立生活上,可以看到以後由羅斯福及杜魯門所輪流體現出來的美國民主黨的一些矛盾。
《一個國家的誕生》所引起的激烈論戰,使這部影片在商業上的成功更為擴大。觀眾達到一億人次,上映時間延續15年之久,僅在紐約的“自由劇場”就上映了44個星期,在芝加哥上映了35個星期,在洛杉磯上映了22個星期。在紐約市,9個月之內共上映了6266場次。影片所得的贏利極其巨大。格里菲斯的秘書J.D.巴里最初在十分猶豫的情況下投資了700美元,結果卻獲得了20倍的收入。互助公司的艾特肯投資了2.5萬美元,不久就獲得了10倍的收入。而將贏利及自己的薪金全部投入拍片的格里菲斯,所得收入在一年當中就超過了100萬美元,但這一鉅額收入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