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2/4 頁)
豆》;內容大膽而且獲得成功的《只是一個人》,在該片中米歇爾·羅默爾和羅伯特·揚譴責了南部的種族隔離和黑人資產階級的幻想。
結論
我們透過近百個國家,在電影世界裡作了一次漫遊。這一概括的巡視儘管有遺漏、不足與錯誤之處,但已足可表明,電影藝術的普及已是毋庸爭辯的事實。
由四五個強國壟斷世界電影生產的時代已一去不返了。電影的趨勢,不是成為少許寡頭的私有物,而是成為一種為絕大多數人服務並由他們掌握的充滿活力的藝術。電影藝術已不再為幾個導演所把持,它已成為各國的表達方式與文化手段,與那些存在已幾千年的藝術——舞蹈、小說、詩歌、雕塑或繪畫——享有同樣的地位。
然而,這種趨勢,並非暢行無阻,電影的普及化在各個國家,正如在一國內部一樣,仍然程度不一,極不均勻的。
如果按照傳統的和粗略的分法,把人類分為幾大種類的話,那麼,白種人與黃種人可說長期以來已是電影藝術的能手,而黑或是“紅種人”則到1966年還是剛剛邁步。我們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有一種如同打字機那樣方便的“磁帶錄影機”問世,使他們口述的文化變成紀錄的文化,使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型的人民之間的交流工具能夠形成。
不論發展的差別有多大,也不論人們有過怎樣的希望與失望,20世紀下半葉的頭十年是以許多民族學派的蓬勃興起為顯著特點的,同時,那些存在已久的電影大多數也繼續其興盛的發展。
來自亞洲的一系列新發現已經為人所知,人們對拉丁美洲寄予的希望也正在實現,而非洲則正在覺醒。在50個國家裡,民族和人民正在(以極不同的形式)成為日益增多的影片的素材,而勞動階級——電影的主要觀眾——又給予這些影片以影響。
20世紀的電影藝術日益表明它具有無限的前途。人們再也不能認為電影發展已經到了盡頭(因為它已擁有太好的語言),或者反過來認為電影行將消滅(因為新的技術——如電視——使電影的表現手段成為過時)。人們看到的是電影樣式的日益增多,電影表現方法愈加多樣化。
到處都可以看到影片表現世界的多樣性,而這種表現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出色,這樣精采。電影樣式與產量在戰後十年間要比有聲片出現後的頭十五年中高出十倍。語言與國家的繁多為電影愛好者帶來大量的新發現,使電影不得不拋棄陳規慣例。舊的框框在無數新生事物的壓力下被壓垮了,新的浪潮到處出現。
電影以其突然的勃興、突然的危機、無數的觀眾(1960年達200億人次)、偉大的創造者們、集體的力量及不斷增加的多樣性,已經成為今天各種藝術中的第一位藝術。它最近的發展表明,它將更加出色和更加完美地成為明天傑出的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而且不久將為人民大眾所掌握。
電影尚未超越它的未來的黎明時期。
一九四七年七月—一九六六年七月寫於拉翁——萊塔普與巴黎
附錄Ⅰ 從數字看世界電影
一~三(略)
四、1960年左右世界電影觀眾人次與每一居民平均購票數
說明:表內第一數字為每年售出的電影票數,第二數字(括弧內的數字)為每年售與每一居民的平均電影票數。
這些數字幾乎全部採自1961年《事實與數字》一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在歐洲各國,所列數字為1960年或1959年的統計數。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有些數字上溯到1958年,1957年,甚至1956年。
北美洲
——加拿大:146百萬(8.6)。美國:2,200百萬(12.4)。
西歐
——德意志聯邦:660百萬(12)。奧地利:115百萬(16.3)。比利時:90百萬(16.3)。丹麥:60百萬(11)。西班牙:70百萬(9.4)。芬蘭:29百萬(6.6)。法國:373百萬(8.2)。英國:600百萬(11.5)。希臘:84百萬(10)。義大利:744百萬(15.1)。挪威:35百萬(9.8)。葡萄牙:26百萬(2.9)。荷蘭:55百萬(5)。瑞典:70百萬(9.4)。瑞士:40百萬(7.6)。┌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東歐
——民主德國:258百萬(16)。保加利亞:101百萬(13)。匈牙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