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1/4 頁)
基裡·透恩卡
(JiriTrnka,捷克斯洛伐克,動畫片作家)
生於1910年,逝於1969年。
畫家、雕刻家、插圖作者,曾是斯庫巴博士的學生,1936年創立木偶劇院,未獲成功。
1945年在布拉格成為動畫片廠的廠長,攝製《祖父種甜菜》(動畫片)。1946年:《強盜和野獸》(動畫片),《禮物》,《彈簧玩偶》(動畫片,與傑利·布林岱卡合作編導)。1947—1948年:《捷克年》,包括《狂歡節》,《春》,《夏》,《聖彼洛科普的傳說》,《心花怒放》,《鄉村節日》和《貝特利姆》(作曲:V.特洛揚)。1949年:《牧場之歌》(木偶片),《大提琴的故事》(木偶片,根據契訶夫原作改編),《魔鬼的磨坊》(木偶片),《皇帝的黃鶯》(木偶片,長片,編劇:透恩卡與布林岱卡,根據安徒生原作改編,攝影:倍森卡,作曲:V.特洛揚)。1950年:《巴雅亞王子》(木偶片,長片,V.內茲瓦爾合作攝製)。1951年:《馬戲團》(剪紙片,短片)。1953年:《捷克的古老傳說》(木偶片,長片,作曲:V.特洛揚)。1955年:《好兵帥克》(長片,由木偶、動畫、剪紙等組成,編劇:透恩卡,根據雅羅斯拉夫·哈塞克的原作與約瑟夫·拉達的連環畫改編)。1959年:《仲夏夜之夢》(根據莎士比亞原作改編)。1961年:《耶穌受難》。1961年:《西貝爾內迪克大娘》。1964年:《手》。
蔡楚生
(中國)
生於1900年左右①。①蔡楚生生於1906年,逝於1968年。——譯者。
1932年:《南國之春》。1933年:《都會的早晨》。1934年:《漁光曲》。1935年:《新女性》①。1936年:《迷途的羔羊》。1937—1938年:《王老五》。1939年(在香港):《孤島天堂》(主要演員:黎莉莉,姜明,李清)。1940年(在香港):《前程萬里》。1948年:《一江春水向東流》(主要演員:白楊)。1950年後為中國電影局領導人之一。①該片攝於1934年,聯華公司出品。——譯者。
謝爾蓋·瓦西里耶夫
(Z.jIHTEBFN,蘇聯)
1900年生於莫斯科,1959年卒於莫斯科。國內戰爭期間在紅軍內任職,1924年在列寧格勒學習美術。最初是剪輯師,到1928年,和他的孿生兄弟喬治·瓦西里耶夫合作導演影片。從這時直到喬治·瓦西里耶夫於1946年逝世(年僅四十七歲)時止,兩人以“瓦西里耶夫兄弟”之名共同合作製片。
最早攝製紀錄片,1929年攝製故事片《睡美人》。1931年:《私事》。1933年:《夏伯陽》(根據i.富爾曼諾夫的原作改編,主要演員:巴保其金、勃利諾夫、米亞斯基諾瓦、彼夫佐夫)。1938年:《沃洛恰葉夫的日子》。1942年:《保衛察裡津》。1943年:《前線》。1954年(在保加利亞):《切普卡的英雄們》。1958年:《十月的日子》(第一集,攝影:A.杜德科,主要演員:契斯特諾科夫)。
W.維爾托夫
(W.jFLPMN,蘇聯,紀錄片創作家)
1896年1月12日生於比亞利斯托克,1954年2月12日卒於莫斯科,原名為考夫曼。父親為圖書館館員,維爾托夫最初是未來派的作曲家(1916年寫過《聽覺實驗室》的曲子),以後在1918—1919年間當編輯,開始拍攝蘇維埃新聞片。1921年後,他組織“電影眼睛派”,從1922年6月到11月主編了電影雜誌片《電影真理報》(共發行十二期)。
1922年發表“電影眼睛派”宣言。
1925年攝製:《列寧逝世一年》。1926年:《前進,蘇維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8年:《第十一年》。1929年:《帶攝影機的人》。1931年:《頓巴斯交響曲》。1934年:《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1937年:《搖籃曲》。1938年:(與別里奧克合作)《謝爾蓋·奧爾忠尼啟則》。1941年:《在第一線》(紀錄片)。
金·維多
(KingVidor,美國)
1894年2月8日生於得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1915年開始在好萊塢工作,與托馬斯·英斯、D.W.格里菲斯共同攝製影片。1919年:《路的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