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頁)
拉熱窩事件前夕,維也納也已製作各種樣式的影片。在那裡製作各種影片最突出的是法國“閃電”影片公司的分公司——“德意志閃電影片公司”(D.F.C.L.A.),這家公司有一時期由年輕的剛從巴黎高蒙公司實習完畢的埃立克·龐茂來領導。
奧地利在有聲電影出現之後,成為一個專門攝製音樂片的國家。維利·福斯特就是導演這種影片的權威。他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別攝製了《未完成的交響曲》和《假面舞會》兩部影片,前者是由瑪莎·艾格特主演,很成功地描寫了舒伯特的一生;後者則由保拉·威斯萊主演,描寫哈布斯堡王朝時代的維也納的舞會盛況。維利·福斯特還導演了《馬祖卡舞曲》(1935年攝製)、《小夜曲》(1937年攝製)以及在德奧合併的第二天完成的那部《俊友》(1939年攝製)。在維也納攝製的影片,一般說來都具有輕鬆、華美、令人喜愛的優點,但另一方面,這些影片好象某些糖果那樣給人過於甜蜜的感覺。它們一般都以歷史上鼎盛的時代,即維也納成為中歐首都的時代,作為描寫的題材。
匈牙利
擁有580家影院的匈牙利,影片產量相當多,但質量卻很平庸。製片人柯爾達,導演費喬斯,在美國改名為寇蒂芝的邁克爾·凱爾迭斯,劇作家兼理論家貝拉·巴拉茲,這些人在有了聲名以後,就離開了布達佩斯,正如那些到法、德、美、英等國的製片廠裡工作的匈牙利優秀的攝影師一樣。
伊比利亞半島國家
西班牙
西班牙的電影發祥於巴塞羅那,那裡生產的最初幾部故事片是由塞貢多·德·喬蒙(1905年曾攝製《公園裡的絝絝少年》)和弗魯克託索·赫拉貝特導演的。前者是一個極聞名的攝影師與技師,他主要是在巴黎和都靈從事電影這門行業。
後者在1911年至1918年是許多獲得成功的長片的導演或製片人(如《安娜·卡多娃》、《劣等種族》、由蒂娜·塞爾古主演的《肖邦的小夜曲》)。西班牙電影業在此時頗為興盛,裡卡多·德·巴尼奧斯就是在這時期開始電影工作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班牙電影曾經歷過一次危機,以後又趨復興,影片產量在1926年超過30部。1920年前西班牙曾聘請了幾位法國導演和演員前往拍片。此後湧現了一批本國導演,如世界性的、有才幹的貝尼託·佩羅霍(曾導演《男孩子》、《超脫死亡》、《伯爵夫人瑪麗》),認真而平凡的何塞·布赫斯(曾導演《巴羅馬村的節日》,1921年)以及後來拍過各類影片的弗勞利安·雷伊(曾導演《女叛亂者》、《湯姆河上的盲人嚮導》、《聖—蘇爾比斯修道院的修女》等片),他還為西班牙拍攝了他最傑出的無聲片《邪惡的村莊》(1929年攝製)。這部真實的作品同那些在巴塞羅那或馬德里製作的“西班牙國產片”完全相反,它曾由胡安·皮蓋拉斯(被稱為西班牙的德呂克,後來和他的友人加西亞·洛爾迦一樣也被槍殺)帶到巴黎放映。
雖然獨裁者普里莫·德·里維拉下令對電影實行有效的“保護”,但在有聲電影興起和共和國建立時①西班牙的電影卻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後來,由於在南美西班牙語國家開闢了市場,1935年影片生產達到了40部左右(其中有弗勞利安·雷伊的《鄉村貴族》和貝尼託·佩羅霍重拍的《巴羅馬村的節日》)。內戰使電影生產幾乎完全中斷,直到1939年才在這個財力枯竭的國家緩慢地恢復過來。①西班牙共和國建立於1931年。——譯者。
葡萄牙
葡萄牙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09年攝製的《狄亞哥·阿爾弗斯的罪行》(小巴爾波沙導演)。影片生產在1916年後開始發展,到1923—1924年間,由於聘請了一些義大利導演(如傑那羅·狄尼、埃諾·呂波)和法國導演(如羅傑爾·裡翁、莫里斯·馬里奧等)前來拍片,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在無聲電影時期,萊託·德·巴羅斯的獨創性才能就已顯露出來,這位導演是從拍攝紀錄片開始電影工作的。1929年,他以十分精細的攝影技巧拍攝了《海上的瑪麗亞》,這部影片由納扎雷①農村的漁民們擔任演員。《牧師先生的學生》(1935年攝製)是他在商業上最獲成功的一部影片。他的個人風格曾長期支配著葡萄牙的電影。紀錄片《杜羅河上的苦工》顯示了曼努埃爾·德·奧利維羅的敏銳觀察力,他的藝術風格可以歸入歐洲先鋒派。但在有聲電影興起後的十年間,葡萄牙最多不過生產了15部左右的影片。①葡萄牙西海岸的小港。——譯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