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不可思議,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相似行為,他甚至在為自己也曾有過與大師相似的意識和行為,竊竊地感到刻意隱匿的自豪。幾十年春夏秋冬在家的日子裡,每日在朝陽光的沐浴下,他總會在一盆盆藝術品前不斷地徘徊,為心儀之物剪枝、摘葉、澆水、施肥、疏土、養苔地勞作或坐在盆景前,邊喝茶邊目不轉睛地寧視著作品,品味著其中新的變化,葉、枝、幹、根表現出的任何資訊:是否有病、有蟲、水大、水小、那枝該去掉、那杈該縛扎、那個幹該配重、該牽引……此時,世上真空般地沒了一切,沒了自我,也沒了索事。院落裡瀰漫著清澈、溫馨的空氣,掛有露水的枝葉綠意欲滴,使得讓他不忍離開,儘管知道該吃早飯了,該要上班去了。他總感覺從盆景樹樁、花木中汲取了“陽氣”、“朝氣”,轉化成為自己身體中的元氣,讓他奮然,可以讓他不吃不喝也不覺飢渴。想到這裡,一種淡淡的羞澀,讓他臉上的毛細血管有些*,以至在早晨刮臉看到照在鏡子中的自己時,競想起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熟悉的小品,劇中演員宋丹丹對趙本山飾的角色誇獎說的那句經典臺詞“你太有材了!”。劇中調侃卻又飽含愛意的表演讓他喜歡,喜歡錶達內容的直白卻又內涵深厚,一種語言的魅力,魅力的語言使面對鏡子的餘老,美滋滋地用手上下撫摸著剛剛刮完鬍鬚泛著青色的臉夾,自我欣賞起來。
敏感多情的性格當然也會帶給他不少的傷害和不悅,在他沉浸在美的遐想時,也會因偶見一件有上世紀六十年代未至七十年未這段歷史痕跡的物件,情緒就像天氣預報似地一下“晴轉陰”,會很快地由洋洋自得轉向沉悶,甚至內疚自愧的心境,因為這物件會讓他記憶起在“*期間”,因自己的懦弱,因畏懼,自己曾將許多家中珍藏的器物和好多的書,“自覺”地悄悄譭棄、燒掉了。以至現在老屋裡的傢俱、用具全是近些年購置的大衣櫃、組合櫃、沙發什麼的統統是歐式款。
己逝去的時光,義和團的先人頭裹毛巾、身著吊坎,手握大刀的神勇樣子,無所畏懼的精神一去不復存在,嗚呼哀哉,這那裡像義和團的後代!他會以這樣悲切的感嘆,無情地嘲笑自己。
多年藝術創作宿願的實現,老有所用的成就感,讓餘老青春渙發般地著實得意一番。在各類場合一經有人提及“木石良緣”一詞,他就會眉飛色舞般大講特講一番,講其中的什麼木與石、金與木結合平衡的文化理念、講傳統制作技藝特徵、講山木藝術特點、審美欣賞等等一套一套的。說起來話是手不住舞動地迭迭不休,甚至有點老玩童的滑稽相,一幅自得其樂的樣子。確實像人們平日所講的幸福觀:守著愛的人,作喜歡乾的事,這就叫幸福,老年的餘啟明先生正是過著這樣的日子。
(採用陰沉木製成的硯式木山盆景) 。。
九十六
後來一篇介紹餘啟明製作木山盆景作品的通訊在報上刊出,餘老發掘傳統文化,恢復古老藝術形式的創作事蹟被披露,獲得讚譽聲一片。特別是那件作品倍受追捧,原因是作品的題材很時尚,符合當今的文化思潮也可以說是應時:採用可再生的材料開展藝術創作,表達保護自然環境的主題。作品是用一塊根料不事雕刻地一分為二做成兩座風格各異的木山造景,分別置於淺石盤中,在盆中“山腳”下散白沙和灰沙示水面。從山體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可以明顯區別兩山的時代特徵:一“山”為古代的山,山岩嶙峋古木參天、物種多樣、山體旄麗,山石山中有茅屋、涼亭、清泉瀑布、有依山棧道,清潔的河水繞山呈九曲宛然狀……原生態的山水。這原始森林山景色,是他調動了去馬來西亞旅遊時,坐在懸空纜車穿越原始熱帶雨林時凌空俯視森林全貌時的印象:漫山峰巒溝壑都是茂密的高高低低的大小樹木和樹貌、樹形各異的各種類樹種,遍野的綠色間雜有紅褐色、黃色。作品也有餘老腦裡儲存的各位名畫家中國山水畫卷的影子,將兩者溶合後成為一件充滿天然野趣的立體雕塑藝術。他在作品盆缽中佈滿白沙、創作出山下清清洌洌的“河水”;另一座“山”為現如今在各地隨時可見的山,山石被“修整”得傷痕累累,盡顯殘壁與山體的光禿、半山腰上齊整單一樹種的人工造林、沿山開鑿的寬闊道路、路樁和長長的隧洞,少有樹木的山頂上架設電線的鐵塔、山間寬闊地闢出一片片的歐式別墅建築群、在平坦大路上轎車、貨車在賓士,一座充滿現代意象的山……山腳下圍著山體撒下灰暗的沙,以示被汙染的“河水”,盡顯今天人們熟視無睹的山水;兩件木山盆景並列於一案,並在銘牌上寫有題名:“山還是那座山”的字樣。
透過作品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