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隅的比提尼亞地名,又有蒂尼亞(Thynia)之稱。據說,比提尼亞人的遷移,大約是在早年弗裡吉亞人入侵小亞以後接踵而至的。密細亞人的先民也被認為可能源於色雷斯,但古代作家對其文化特徵和源流沿革的描述卻語焉不詳。克羅斯蘭認為,密細亞人'最早曾以“穆什基人”(Muski)的名義出現在亞述人的史料文獻中'可能比弗裡吉亞人更早進入安納托利亞,後來才作為一種民族的殘餘形式而見存於密細亞地區。密細亞人大概操一種呂底亞語(Lydian)和弗裡吉亞語的混合語言,顯然帶有民族交融後形成的色彩,不過,這也給其原始身份的辨識造成了相當的難度。 。。
第五章 色雷斯人的時代(3)
公元前2000年,色雷斯人就已經跨越了原始社會的門檻,在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奴隸制的萌芽,並開始出現了早期的國家組織。以前的人們總是認為色雷斯人比希臘人發展水平低得多,但根據我們所發掘出的大量遺址來看,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色雷斯人有國家社會組織,有系統的冶煉技術工種,可以冶煉出大量青銅和黃金製品,一部分作為打仗用,另一部分則是上層人物使用的器具。色雷斯人深信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中繼續生活,他們可以與神同在,肉身不必再生就可掌握世間的一切。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保加利亞各地都能挖出大量的色雷斯人遺蹟。我在第四章曾說,保加利亞的一半以上城鎮都具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如:1970年,考古學家曾經在瓦爾納發現了距今5000年以上(現在測定為公元前40世紀末期)的黃金製品數百件,其中包括小金珠、重達200…300克的金手鐲等。其中最有價值的則是兩根“黃金君主權杖”,從這個遺蹟中發現的東西我們幾乎改寫了巴爾幹古代史,我們知道了在希臘剛剛展現文明曙光的時代,保加利亞的色雷斯人就已經出現了有著牢固主權傳統和相當複雜的社會結構!下圖是瓦爾納(原奧德索斯)的色雷斯遺蹟以及索菲亞地下人行道旁的色雷斯遺物陳列館。在保加利亞慶祝建國1300週年的時候(1981年),在舊扎戈臘發現了一座色雷斯古墓,其中的壁畫讓人們第一次領略到了色雷斯人的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