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第二次西遷是在3…4世紀到達了黑海和裡海之間的地方,350年左右在這裡碰到了亞美尼亞人,吸收和同化自然是很平常的事情;第三次是隨著匈人的進攻歐洲一起遷徙的,他們是作為匈人的主力部隊加入的匈人聯盟,後來在阿提拉帝國分裂後,在阿提拉幼子的帶領下再次回到黑海和裡海之間的土地,在這裡僵持了上百年;最後一次是由於阿瓦爾人的進攻,有的西遷有的潰散,形成了:伏爾加保加利亞和多瑙河保加利亞,一部分與阿瓦爾人融和,一部分與哈扎爾人融合,一部分與遠遷到了義大利融合在倫巴德人之中,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種說法的原因。
下面我們開始說保加爾人的第一次西遷。這第一次西遷是隨著北匈奴的西遷而一起西遷的。北匈奴為何西遷?動力是什麼?事情要從再次從丁零人說起。當公元87年鮮卑人攻打北匈奴的時候,只攻打了東部和南部,西部和北部並未攻打。如果按照西漢時的理論,北匈奴人完全可以躲到“西北蠻荒之地,隱匿多年”,待到時機成熟再次攻打回來佔據自己的故地。但他們卻沒這麼做,而是直接向西逃竄,到達了中亞地區。為什麼向西逃竄?原因就是北方一定有一個強大的民族在當著他的退路。從《魏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丁零襲其後”,這就解釋了這個問題。丁零人在匈奴北方崛起,當鮮卑諸族攻打北匈奴的時候他們從北方夾擊,讓北匈奴人腹背受敵,再加上當時的記載“匈奴十萬餘皆東去投靠先輩,自號曰鮮卑人”。他們不是被鮮卑人所征服,而是被趕過去的。這又說明了什麼?唯一的解釋就是丁零人在公元87年已經進入了匈奴故地,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趕走北匈奴。而西方沒有阻攔,北匈奴唯一的逃脫地就是西方。這就是西遷的原因。據考證,當時的丁零人分為兩部分,都是處在原始家長制時代,並未進入奴隸社會。在鮮卑到達後,因為自身無奴隸的概念,就與鮮卑人迅速融合。東部漸漸消失於歷史之中,而西部則西遷至西域地區,再次到達北匈奴人的邊境地區。當時還沒有出現我們所說的僕骨等民族。這些西部丁零人一部分與匈奴人融合,另一部分則繼續攻打北匈奴。此時北匈奴只好第一次西遷,他們從中亞地區到了裡海的東岸,隨同而來的也有一部分丁零人,他們也在裡海的東南部安定下來。
這就是第一次西遷,儘管這次西遷並不是保加爾人的主體西遷,但他卻掀開了一波又一波的亞洲民族西遷的浪潮。 。。
第十一章 大進攻序曲
公元2世紀中葉,蒙古草原上鮮卑族開始崛起,以檀石槐(?~181 )為中心的鮮卑部落聯盟迅速強盛起來。經過數年征戰,在東漢桓帝時(146—167年)鮮卑已佔有“東西萬二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網羅山川、水澤、鹽池甚廣”。為了維護自己的統帥,他把鮮卑人分為三部,即東部、中部和西部,各部統兵10萬,威震南北。由於鮮卑的逐漸強大,原本殘留在草原西部的一小部分北匈奴也被迫西遷,到達了悅般國。但悅般國離烏孫較近,在烏孫的打壓下,匈奴人再次西遷,此時是公元2世紀末。在這些年中,匈奴人與丁零人以及當地民族已經逐漸融合。儘管還有匈奴人的稱呼,但是大部分已經是混血種了。其中最主要的是西丁零的後代,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那些民族,他們構成了2世紀末西遷的匈奴人的主力。
無疑,這部分西遷的人有更大的能量。他們擁有更先進的技術作為後盾,無可辯駁的成為以後數世紀的強者。這批中亞的匈奴人已經不能再稱之為匈奴人,而應該稱之為匈人,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是匈奴人為主體的聯盟了,而是丁零人或者就是丁零僕骨人作為主體的部落聯盟西遷。這次僅用了幾十年的工夫,他們就到達了粟特國。當然,筆者現在的說法只能算是猜測,並沒有完全的證據說明。而且根據《魏書》所云:“魏晉之際,種族瓜分,去來沙漠之陲,窺擾鄣塞之際,尤皆東胡之餘緒,冒頓之枝葉。”簡單看好像說出了這些人的來龍去脈,其實實際上還是一筆糊塗帳。可是從考古證據中卻發現了另一些問題!這些發現如果聚合在一起,細心的人絕對可以發現筆者說的不是神話,而是確實的歷史。
那就是:“假匈人(既西丁零人)西遷”造成了歐洲的“民族大遷徙”!
我知道會有很多人說證據不足,而且會批判筆者的推測。會說筆者是借用《草原帝國》中“阿瓦爾人是假柔然人”的說法編造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在遷徙途中,大量的民族混合,造成根本就沒有一個沒有爭論的遺體存在。另一個原因就是這些人的物質水平過於低下,造成根本就看不到自己民族製造的物品,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