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部分(第2/4 頁)
建虜;關寧集團報捷不帶首級,毛文龍沒事就送首級給後方;關寧集團拿著600萬一年不幹活,毛文龍拿著一年100萬(還給不全)跟建虜玩命。這關寧集團看著毛文龍能順眼麼,肯定是有你沒我啊。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主子有事,代言人當然得出馬了。老袁回到山海關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斷掉東江軍的補給,錢、糧全斷,令天津衛,登州“片帆不得出海”,直中毛文龍要害,毛文龍說“雲是攔喉一刀,不得不苦”,能不苦麼,誰捱餓還能挺樂呵啊。斷了補給不是目的,他袁崇煥能斷一時,卻不可能瞞著朝廷一直到餓死毛文龍。在朝廷得到毛文龍奏報後,隨即令袁崇煥檢討這個問題,袁崇煥以此要毛文龍面談。毛文龍大概不會想到袁崇煥直接要殺他,他可能以為只要低下頭,忍一忍也就過去了,毫無防範就過去了,為袁所殺。這裡不得不提,袁賊好象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冤殺毛文龍似的,他還弄個12大罪。。。直接逼著朝廷給他背書。
殺了毛文龍,袁崇煥向朝廷攤牌了,嚇的小崇禎差點沒背過去“帝驟聞,意殊駭”,為啥?毛文龍那可以一品武將,還掛了不少銜還賜了尚方寶劍,就算崇禎要殺他也得先下獄,然後審明白了才能推出去砍了。象袁崇煥這樣根本就是謀殺,殺一品大員如殺一狗,了不起呢。但是崇禎也沒采取啥行動,是啊,你能採取啥行動啊,錢也給完了,東江也在人手了,山海關也還在人手。根本沒有任何可以限制關寧集團的辦法了,只要關寧集團不直接判變,,短時間內,沒有強兵在手的明廷也沒有任何辦法了。朝廷威信就此一落千丈。
自此,明廷文臣武將之間、各級將領之間再也沒有信任可言,一直到南明時代,明軍也沒有什麼戰術、戰略上的配合,在戰場上就是各行其是,朝廷旨意也就起個參考作用,我認為,明亡始於此。試想,就算是現代,一個分公司經理直接開除了另一個分公司的總部派遣的經理,總部卻沒有任何補救措施,而任其發展,那麼總部對各分公司還有控制力可言麼?整個團體還有行政秩序可言麼。
363明朝武將的選擇
如果說,明朝中期開始,隨著軍戶的窮困化,朝廷發不出那麼多糧餉,直接導致了兵為將有的軍閥模式的萌芽,等到袁崇煥殺毛文龍,這個兵為將有的軍閥模式就直接從萌芽變成了事實。
之所以崇禎時代軍閥化用了十幾年,實際上是軍閥們無法解決養兵的財政問題,等到左良玉等軍閥直接開搶,以及中央財政徹底崩潰,明末的弱軍閥也就算尺徹底出籠了。
漢唐時代,中央大一統權威淪喪的時候,自然也就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不同的是漢唐沒有科舉制度束縛軍閥的發展,中央政權瓦解的時候,誕生的都是強大的軍閥,三國時代二流軍閥公孫瓚都能打的胡人到處跑,五代十國的軍閥也讓統一東北加蒙古草原的契丹頭疼不已。
到了明末,由於科舉制度造成軍閥沒有大量優秀知識分子投奔,加上明朝自己的財政體系都稀爛,軍閥自然更沒有靠譜的財政體系了。導致即使是九邊最強大實力的關寧軍,也是沒有自立的信心,只能抱大腿。
或者換句話來說,關寧軍這個軍閥對於明朝的態度也是非常簡單,為了高額的遼餉,關寧軍是絕對不會看著朝廷滅亡的,畢竟是給自己發高工資的老闆不是?滿洲當時窮的又是快當褲子了——畢竟人會說謊,錢不會說謊的。
所以說關寧軍希望議和,為了自保,和滿洲有默契那是理所當然的,說關寧軍關寧軍出賣崇禎,投降滿洲,這就是胡說八道了。
至於袁崇煥這個人,其實和關寧軍聯絡不是很大,袁崇煥能給關寧軍要來高額的軍餉,能幫助關寧軍除掉毛文龍這個競爭對手,能讓關寧軍不去冒險——換句話說,就是關寧軍和袁崇煥利益一致的時候,袁崇煥自然能把關寧軍指揮的輕輕鬆鬆。
但是一旦袁崇煥需要關寧軍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硬抗滿洲的時候,人關寧軍自然就只能意思意思了……這樣就是滿洲第一次破口之後,關寧軍行蹤詭異的原因,這些事還真不是袁崇煥的問題,袁崇煥真把關寧軍逼急了,只怕會遇到種種意外,這對明朝來說,就更棘手了。
總而言之,關寧軍這種弱軍閥的明末獨有形勢,決定了關寧軍的行動特點,那就是沒有經濟上的獨立性,先是依靠明朝的財政收入,後是依賴滿清的封地,李自成被關寧軍敵視,說的穿了和什麼陳圓圓毫無關係,無非是李自成無法給出崇禎那樣的價碼,也不可能和滿洲一樣,允許關寧軍裂土封王罷了,後來吳三桂謀反,說穿了也是康熙要削藩,撕毀了和關寧軍的協議罷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