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2/4 頁)
謊報軍情,為什麼沒有被揭穿呢?其實這裡就反映出了利益集團沆瀣一氣的可怕了,說穿了,就是關寧集團上下眾口一詞,就是“寧遠之戰是寧前道大人指揮下獲得的大捷”,而袁崇煥給朝廷說的也是同樣的條陳,他表示:關寧軍奮勇作戰,守衛住了寧遠,重創了敵軍,獲得了寧遠大捷。
我已經說過,分享龐大遼東餉銀的,是一個巨大的文官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強大到什麼程度呢?根據大明朝的規矩,分享遼東餉銀那是近乎潛規則的明規則,強大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魏忠賢魏公公也沒有對抗這個潛規則的能力,畢竟閹黨也是為了撈錢才投靠魏公公的,讓這幫人自己撈錢,同時給朝廷撈錢問題不大,讓這幫人自己不撈錢……這不扯淡麼!因為這個利益集團太強大了,朝廷在沒有第三方證人做證的情況下認可了這個戰績。但實際上,寧遠之戰真的是大捷麼?當然不是,“寧遠大捷”中唯一實際一點的戰績是守住了寧遠城。那麼寧遠是建虜沒有進攻所以守住,還是建虜猛攻不下得以守住,這個區別是很大的。古代戰爭中為什麼要攻城呢?我認為,攻城有幾個主要目的:1、消滅城中敵人有生力量;2、掠奪物資;3、保證道路暢通。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我總結主要是這三條。
那麼首先,當時寧遠城4門堵死,就是說不論城裡有多少軍隊,想要出來,短時間是不可能的,況且建虜也不以消滅明軍作為主要作戰指標,所以,建虜不會為了消滅寧遠城裡的軍隊為目的去進攻寧遠的。
其次,掠奪物資,寧遠城裡確實有不少物資,但是覺華島以及遼西其他城堡也有很多物資,尤其是覺華,那是遼西的主要倉庫,況且當時海水被凍住,覺華根本無險可守,建虜當然會首選覺華,而且在覺華的東西甚至讓他們搬不完,還燒掉了不少。能讓乞丐一般的建虜能捨得燒糧食,那覺華物資之多可見一斑。建虜還有必要去攻城掠奪寧遠的物資麼?如果袁在建虜來之前把覺華的物資都搬進寧遠了,那就不好說了。
再次,如果建虜打算進攻山海關,而寧遠又沒有把門都堵死的情況下,依照常理,他們確實必須攻取寧遠,保持道路的暢通。但是他們似乎根本沒有攻打山海關的打算,這很正常,建虜也不是白痴,大冬天的,要不是家裡揭不開鍋了,誰沒事出來跑好幾百里路受這罪啊。更別說還要去攻城了,而且還是攻山海關。就算在近代,用飛機大炮的日本人進攻山海關還花了不少力氣呢,何況冷兵器時代,還是在冬天。
綜上所說,建虜根本沒有非得拿下寧遠不可的理由。守住寧遠,更不如說是建虜根本沒有攻下寧遠的打算。寧遠大捷不過是關寧集團捧起自己的代言人的幌子而已。而且確實如他們所願,老袁上位了。老袁上位之後也很配合,一不提放棄寧遠,二不說進攻建虜,他在這兩大原則之下開始修城並且議和。我們來看看他這兩大主要政績:
修城,現代人都知道,土木工程這是最容易撈錢的活兒了,現代多少貪官都是在這裡上下其手,撈的不亦樂乎啊。老袁和關寧集團在幾百年錢就已經領悟了,他們最開始的關係不就是在修城當中發展的麼。於是,他玩了命的跟朝廷要錢修城,錢一來,開修。那真是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修豆腐渣啊。這些豆腐渣到了後來寧錦之戰的時候一點用也沒起,完全是聞風而倒。有人說關寧防線是馬其諾,我覺得它根本不是馬其諾,因為它本身根本就不堅固。
再說議和,議和對誰有利呢?大家知道明朝的小財政政策加上海洋貿易造成的通貨膨脹,明朝是拿不出多少錢議和的,而小冰河期也決定了建州不去搶就活不下去,所以議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除了明廷,對關寧集團和建虜都有利,對關寧集團來說,議和成功了的話,他們不用和建虜打了,但是朝廷還得給他們發餉,防著建虜反覆,在他們不打算造反當皇帝的情況下,這樣就是他們利益的最大化了,不用打仗還能享受戰爭補貼,這才是關寧軍在明末的條件下利益最大化的關鍵。所以,袁議和是出於關寧集團的利益或者說是壓力,在崇禎初年的情況下,一切反對議和的人都是關寧集團的敵人,妨礙他們過上幸福生活的敵人,是必須被剷除的。由此,我們就很容易的可以理解為何在其後的建虜進攻蒙古,建虜進攻東江以及朝1鮮,關寧軍為何都不動如山了。一方面出擊建州失敗的風險巨大,一方面與建虜開戰的人都大大影響著議和的程序,關寧軍根本不會把他們當作盟友,更不可能違背自身原則與建虜開戰的。
362遼東複雜的關係
但是,關寧軍和建虜的關係有默契的一面不假,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