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 頁)
的橫掃草原。,在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精銳盡失之後,對於北方蒙古就變成了防禦的姿態,處處分兵,能對蒙古小部落的騷擾進行主動出擊,遇上也先和達延汗那種軍事強人,處處分兵就意味著除了能固守城池之外,到處都不能守,放任敵人在廣大鄉村搶掠,甚至發展到北京城被圍。
事實上,很多人自以為的鐵血大明,在土木堡之變後就基本變成了和宋朝相差無幾的防禦性國家,李成梁恢復遼東,戚繼光掃平倭寇基本都是個人的才能起了主要作用,而不是大明的軍事力量如何強大——事實上倭寇的禁絕主要是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和鄭芝龍被招安的結果。而遼東幾乎可以說是李成梁個人恢復的結果,而就算是李成梁,在自己垂垂老矣之後,也知道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後,只怕遼東不保,不如遷移遼東漢民入關,才能避免努爾哈赤的進一步壯大。,但是卻被好大喜功的文官所阻……
這就是朱元璋小財政政策的必然結果,畢竟隨著政權的發展,皇帝權力逐漸縮小,濫發紙幣明搶還是衛所兵的軍屯擴大都是維持不下去的,可是小政府,商業稅少這種東西卻是難以改變的,沒有稅收也就養不了強兵,事實上李成梁橫掃遼東也是趁著遼東亂成一團,而且在體制外招收大量私兵的結果,李成梁被召回北京,他的私兵被大幅度縮減,遼東自然也就維持不下去了。
而就袁崇煥本人來說,他是有勇氣,也敢戰的,文官中一流的邊才,但是大明朝的文官體制其實已經徹底爛了,東林黨也好,閹黨也好,誰不在龐大的軍餉中分一杯羹?真正能用來養兵,募兵的又有多少?除非袁崇煥有李成梁,戚繼光那樣的軍事才能,或許能擊敗滿洲,否則面對滿洲已經收復蒙古,長城外處處是敵的現實,根本就無法防禦。
專恃欺隱,皇太極在入關前後,很多跡象已經表明了,袁崇煥應該知道,可他對崇禎隱瞞不報,或者是報了之後被崇禎壓下,反正皇帝是不能犯錯的,那麼這個黑鍋自然要袁崇煥背了。
以市米則資盜這件事是相當複雜的,如果非要說清楚的話,幾萬字都說不清楚,簡單的說,就是天啟六年,遼東都司府第一次同後金議和後,喀喇沁蒙古與後金結盟。天啟七年,閻鳴泰賭咒發誓不和後金議和後,喀喇沁蒙古又與後金背盟。看到喀喇沁蒙古一直在大明和後金之間遊移不定,崇禎元年,大明遂大舉賞賜喀喇沁蒙古和察哈爾蒙古,共三十六萬兩白銀,以刺激他們前去同後金交戰。
但察哈爾蒙古和喀喇沁蒙古打的你死我活,大明對此束手無策。喀喇沁蒙古幾次請求大明居中調節,但大明因為察哈爾蒙古實力比喀喇沁蒙古強大的多,一直不願意惹怒察哈爾蒙古,因為他們還希望察哈爾能夠前去攻打後金。
喀喇沁蒙古和察哈爾蒙古的衝突中逐漸出於下風,後金為了保持蒙古人的平衡,卻一再給喀喇沁蒙古安全保證,喀喇沁蒙古為了自身的存亡,自然逐漸偏向後金,崇禎二年正月,遼東都司府再次和後金議和後,壓垮了喀喇沁蒙古心中最後一根稻草,對前途徹底失望的喀喇沁蒙古、喀而喀蒙古各部再次與皇太極會盟。
其中哀莫大於心死的喀喇沁蒙古投奔後金的腳步最快,到崇禎二年二月底,喀喇沁蒙古已經編定旗分,後金迅速完成了對其的收編工作,除了滿洲八旗外又設立了蒙古八旗。不久,明廷冊封的“順義王”卜失兔投奔後金,蒙古八旗已經有了兩旗。
崇禎二年塞外大飢,蒙古各部無論是否歸降滿清,紛紛要求大明開邊市糶米。喀喇沁蒙古、也就是後金的蒙八旗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舉朝皆以為不可以賣米給後金的軍隊。
但是袁崇煥有不同意見,認為糧餉不夠用!袁崇煥先是向崇禎請求發七十萬兩銀子的內幣,崇禎表示他沒有這麼多錢,因為海稅、礦稅等工商稅都停了,茶稅也大大減少。至於今年的鹽稅也還沒有收上來。袁崇煥不依,說不發內幣關寧軍有譁變地風險。
這個說法激怒了內閣的溫體仁,自從崇禎把工商稅都停了以後,以往靠內幣支援的寧夏、宣大各邊軍都失去了軍餉來源,溫體仁爭辯說:平涼鎮積欠軍餉七十萬兩、西安積欠軍餉八十萬兩,秦軍不譁變;延綏積欠軍餉一百五十萬兩,士兵已經二十七月沒發過軍餉了。可是三邊不譁變;宣大軍已經十三個月不發餉了,其中宣鎮連軍糧都停了五個月、宣大軍仍靠向商人借貸度日而不譁變;關寧軍拿走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七成。他們倒要譁變!這憑什麼啊?
不過崇禎駁回了溫體仁的票擬,還是又千辛萬苦擠了三十萬兩銀子給袁崇煥運去了,勇於任事的袁崇煥認為軍餉不足,為了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