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3/4 頁)
謹慎異常的原因了……
“先至城下,背障神京,面迎勁虜,這種完策萬無一失,至於陛下怎麼想,我實在管不得了,雖死無憾!”袁崇煥閉上眼睛,痛苦的說道。
與此同時,滿洲皇太極的親賬之中,滿洲諸貝勒卻是哈哈大笑,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
“陛下神機妙算,這關裡的漢人實在是肥啊!”阿敏笑的眼睛眯成一條縫,發自內心的恭維皇太極。
“而且還好打的很,都不用滿洲健兒衝鋒,找漢人炮灰就輕輕鬆鬆的衝下了一個個城池了!”四小貝勒中的大貝勒阿濟格也恭維道。
“蒙古爾泰這次沒來可就虧大了!”濟爾哈朗鄙視這貨的智商。
“只是背後的兩萬關寧軍怎麼辦?跟在背後真的很煩人,不如用漢人做炮灰,人海戰術破了他們,和趙率教一樣!”阿敏比較慎重,提議到。
“背後的兩萬關寧軍守的嚴實,每次都是選擇地利之處,不好打啊!真要是費時間去打,只怕又出現變數!”濟爾哈朗提出了不同意見!
“那總不能放任背後的兩萬關寧軍不管吧!”阿敏覺得自己身為四大貝勒,比四小貝勒高一等,自然和濟爾哈朗抬槓起來。
“管是要管的,不過未必要動用軍隊……”皇太極勉強笑著分開了濟爾哈朗和阿敏,畢竟蒙古爾泰已經鬧翻獨走了,濟爾哈朗和阿敏要是再吵,保不齊八旗人心都散了。
“你是說趙率教兒子趙全德這個冷子,他能起到那麼大作用麼?”濟爾哈朗疑惑的問皇太極
“趙全德自然有用,不過也沒什麼大用,真起作用的是東蒙古的幾位高僧……”
由於蒙古人信奉喇嘛教的原因,對於大明和蒙古部族頭人來說,身份超然的喇嘛在外交渠道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號稱邊務喇嘛。
明末遼東邊務喇嘛有兩人,都在袁崇煥的指揮下;一個喇嘛是漢人;姓李;是明朝廷認可的與後金溝通的人;另外一個姓王;則是與插漢部溝通這次袁崇煥入關,為了應該可能發生的外交溝通,是親自帶來了這兩個喇嘛的。
袁崇煥面見崇禎的時候說:“戰為奇著,和為旁”就是靠這倆個人和蒙古於滿清溝通的。
“陛下的意思是???”阿敏奇怪的問道:
“咱們和明朝談什麼?需要什麼我們自己去搶就可以了,明朝君臣都很要面子,不會和宋朝一樣給我們歲幣的,而且明朝自己就是想給歲幣,也收不上來這麼多啊!”濟爾哈朗也奇怪的問道。
“我們要什麼歲幣?我們還要送還被抓的漢人,不過這些漢人在這裡吃了不少糧食,該給多少飯錢,卻是需要袁督師和我好好談談了。”皇太極神秘的笑道。
“反間計麼?不過這袁崇煥是真心和我們滿洲議和的,整死了他之後,換誰上來也不見得有什麼好處啊!”阿敏奇怪的問道。
“袁崇煥一旦被殺,關寧軍驚懼,疑惑之下,定然要逃走,趁著這個混亂,我們未必不能重現女真人打下開封這一幕!”皇太極野心勃勃的說道。
“陛下,不可啊,我們後金沒有大炮,打一個小城都得用人命去填,北京城那麼大,我們滿洲人全填進去也未必夠啊!”濟爾哈朗覺得皇太極這是步子太大扯到蛋的節奏,急忙上來規勸。
“這你就不懂了,小城打不下來,北京可未必打不下來,畢竟守城還得人來。”皇太極神秘的笑道。
“對了,在三河,通州給我狠狠的殺,明國人多少年沒見血了,殺的厲害了,明國人一害怕,什麼事情都有可能!要膽子大一些!”
皇太極這次入關,最初真要逼著大明議和的想法,畢竟在他眼裡來看,漢人數量是滿人的百倍,滿人統治漢人要冒著相當大的風險,還是獲取好處就收手才是正理,不過這一入關之後,關內明軍的戰鬥力讓皇太極大開眼界,也起了很多原來不該起的心思……
事實上,皇太極雖然是個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不過也沒有清朝吹的那麼英明神武。歷史上皇太極還真是步子太大扯到蛋了。
第一次破口之後,皇太極將攻佔的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皆留兵固守,作為插在關內的楔子。命貝勒阿巴泰、濟爾哈朗、薩哈廉及文臣索尼、寧完我、喀木圖率領正白、鑲紅、正藍三旗將士鎮守永平府;文臣鮑承先、白格率領鑲黃、鑲藍二旗將士鎮守遷安縣;以灤州系邊地,命固山額真圖爾格、納穆泰為帥,偕文臣庫爾纏及高鴻中率正黃、正紅、鑲白三旗將士守之。又命察哈喇為帥,與范文程率蒙古八旗將士鎮守遵化《清太宗實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