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3/4 頁)
本人,則是傷都來不及治,就讓親兵護衛,衝進城門,直奔紫禁城去了。
與此同時,北京,紫禁城內。崇禎皇帝和孫承宗因為戰局而激烈的爭論起來。
“陛下,不可讓關寧軍進城!這北京城太大了,如果沒有部隊在外激動,那就是處處防守,處處守不住的局面。”
孫承宗以北京和朝廷的安全為先,自然是得到了多數人的贊同。
崇禎皇帝提出不同意見:“可是,不讓關寧軍進城,這幾日連續接戰,關寧軍都要打光了啊。”
“打光了又如何?滿桂將軍不也是軍隊幾乎打光了麼?京城裡補上壯丁就是,反正只要親兵在,一般計程車兵損失多少也沒關係。”
溫體仁一心討好崇禎皇帝,覺得袁崇煥這事是一個關寧軍做引子,收拾東林黨的好機會,自然不能讓關寧軍輕易過關!
“溫體仁,你個奸臣,邊軍精銳是一般內地軍隊能比的麼?何況北京城的京營都是那個半死不活的樣子,臨時收集的壯丁如何能和邊軍精銳相提並論!?邊軍精銳都打光了,陛下誰來護衛?其心可誅!”
王洽身為兵部尚書,對於溫體仁對東林黨的惡意心知肚明,自然要從源頭上封殺。
錢龍錫也出來助攻,跪在地上,眼睛裡淚光閃現:
“陛下,精銳自然要留著以防萬一,至於守城,收集民壯也可,還請陛下……”
孫承宗本來還想說什麼,忽然發現王洽對自己眨眼睛,頓時明白了這事情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只好把自己的意見收了回去,心裡就是對大敵當前還內鬥不已的黨政一陣噁心。
只是黨爭這玩意,由不得你一心為公,你不下黑手整人,人家就下黑手整整你,孫承宗不得不想了個折衷的辦法:
“關寧軍入城以防萬一也不是不行,至於守城,收集民壯是不靠譜的,臣以為還是各府邸內的護院家丁一起守城靠譜,畢竟大戶人家懂得規矩,又都武勇,不會出現莫名其妙潰散的事情。”
“可是賞賜總的有吧,讓人流血流汗不給錢,不是這個道理,可是陛下連續犒賞關寧軍,已經用掉了內庫一百多萬的銀子,這錢怎麼辦?莫非要北京的市民籌錢,與民爭利?”
溫體仁這段話貌似老成謀國,實際上殺機重重,第一道殺機是如果孫承宗說不出籌錢的辦法,自己這話說出去,如果因為沒有賞賜,或者說賞賜不夠,引起了亂子,那一切責任都是孫承宗的。
溫體仁第二道殺機是如果孫承宗堅持用崇禎皇帝內庫,就會讓關寧軍在崇禎皇帝心裡產生貪得無厭的形象,同時讓孫承宗乃至東林黨和關寧軍的戰績捆綁在一起,現在北京這麼危及的局面下,無異於給東林黨了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地雷!
這還不算,溫體仁還有第三道殺機,如果你不從崇禎皇帝內庫那裡拿錢,想從北京城的居民手裡收刮,那麼整出一點民變,你孫承宗東林黨立刻就吃不了兜著走……
畢竟歷朝歷代首都都是要講個維持穩定的,陝西,河南這種邊地死十幾萬人,皇帝看不到也就是個數字罷了,北京這地方要是有人鬧事的話……
孫承宗自然知道溫體仁的心思,雖然孫承宗不是下黑手整人的主兒,但是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麼?自然什麼都清楚了,本來還想說什麼,又被王洽和錢龍錫的哀求眼神看到,只好搖了搖頭,嘆了口氣,不再說話。
崇禎皇帝哪裡知道文官們說話互相下套的本事,一見溫體仁把在座諸位說的都是啞口無言,還以為是溫體仁想的周全呢。
不過崇禎皇帝一向覺得自己是堯舜之君,即使作為官吏也比這些文官強出很多,於是最終拍板:
“北京城人口總多,而且身為京師,比外地富庶很多。”
崇禎皇帝說完頓了一頓,眉頭一皺:
“而且現在是什麼時候,動不動屠城的建奴就在城外,現在還會有人偏愛那一點蠅頭小利麼?朕曉以大義,北京城的百姓必然會……”
這位陛下本質上就是一個熱血小青年啊,連孫承宗和溫體仁實質說的是什麼都不知道,雖然說身為高階文官,應該講究不行於色,可是崇禎皇帝的反應實在是太不著調了,頓時讓諸多臣子都不由的面色奇怪起來。
“諸位沒有不同意見,就這麼定了!”崇禎皇帝心裡鄙視這些沒注意還看不得自己綱常獨斷的文官,乾脆連基本的禮貌都不顧了,直接下了論斷。
崇禎皇帝剛剛打定了主意,外面就傳來太監的通報聲:“都督滿桂,求見萬歲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