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3/4 頁)
流行,滿洲人因為把周圍破壞的太厲害,也沒有收集到足夠的藥品,加上依附滿洲人的蒙古流民們生活習慣很差,造成了疾病大流行,短短几天,就病死了幾百人,數千人有病在身,於是滿八旗立刻想起了蒙古爾泰說的屠城會遭報應的話,一時間人心惶惶,根本沒有攻打北京的心思了。
皇太極擊潰關寧軍;擊殺滿桂之後;明朝對後金的軍事行動;就沒了統一指揮;中樞指揮系統癱瘓;各路勤王軍變成各自為戰的狀態…這也是皇太極一再想做而且終於做到了的事情。
但是;雄才大略的皇太極沒有想到的是;離開了明朝沒了統一指揮;對後金的軍事行動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麻煩;而且因為大明朝的文武不和;導致各路勤王軍根本不知道韃子的真實實力;彷彿飛蛾撲火一樣送死;這讓皇太極徹底吃不消了。
沒錯;滿洲人對各路勤王軍是屢戰屢勝;但是滿洲人畢竟也是人;不是什麼不死軍團這種玄幻小說裡的玩意;連續大規模的交戰;對滿洲人計程車氣精力損耗非常大;而且因為皇太極這次入關;屢次屠城;激起了漢族人民的反抗;一旦城市守不住;就立刻放火燒糧食;讓皇太極的軍糧越來越少了;甚至因為長期大軍聚集在北京附近;供馬匹啃的青草都快成了問題了……
皇太極想到這裡;自然而然的有了退回關外的心思;只是北京近在咫尺;而且讓漢人包衣試探了幾次;因為承平日久;缺乏守城經驗的京營手忙腳亂;險些被包衣攻破;導致皇太極患得患失之下;又不願意輕易退走;想再賭一把。
其實這玩意就是類似於國手和臭棋簍子較量;因為對手的反應過於奇葩;國手出現漏勺的可能性也是大大增加。
皇太極自然知道自己現在這種搖擺不定的心態是軍事家的大忌;可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不考慮周全是不行的;畢竟這廝滿清第一次破口;打的沒有防備的明朝狼狽不堪;如果抓不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第二次破口;第三次破口還有這個機會麼?皇太極必須一再考慮這個問題……
“祖大樂將軍,這大明朝的衛所也是太多了,這次勤王軍也不知來了多少,這讓我心裡總是毛毛的,畢竟不知道基本的情況就和敵人作戰,乃是大忌……”
劉白羽這時候離北京已經只有三百里了,生怕自己沒有多少軍事經驗的劉白羽下令放慢速度,派人偵查周圍的軍隊,結果各地勤王軍亂七八糟的番號和建制讓劉白羽頭大如鬥,甚至連勤王軍大概有多少人都弄不清楚。
這也不怪劉白羽,因為這大明朝的軍事建制可不是現在的軍師旅團那麼好查,說的實在些,就是兵部尚書王洽自己也不知道大明朝實際大概有多少兵。
本來朱元璋的軍事制度還是相當清楚的,都指揮使司為明代地區軍事總機構,長官有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倉庫、草場、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都指揮使司同。長官之中有一人統司事,稱掌印,簡稱都司,位次在布、按兩司之上。
《明史??職官志五》說:“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衛指揮使司設官與京衛同。外衛皆統于都司及行都司。衛以下為千戶所,千戶所又轄百戶所。千戶所有正千戶1人(正五品),副千戶2人(從五品),鎮撫2人(從六品)。其屬吏目1人。千戶所轄百戶所10個,共有百戶10人(正六品),總旗20人,小旗100人。刑獄則歸鎮撫掌管。凡衛所皆隸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自衛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襲,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但是,朱元璋創立的衛所兵制度很快就破產了,都督府的都督名稱後來變為空頭的官階,而統兵之官則須別加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把總等名目。
《明史??職官志五》:“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禦、領班、備倭等名。凡總兵、副總兵一職均須有公、侯、伯、都督爵銜者充任。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徵南將軍,大同曰徵西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徵蠻將軍……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
而職責和防區規定的很明確的總兵制度,在明代末年又被破壞,一方面是為了對抗農民軍和滿清,不得不大規模擴充軍隊,另外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