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2/4 頁)
,怎麼又要回去?”
“這是薊遼督師地命令,而且嚴令我們立刻出發,不許耽誤。”
聽了尤世威總兵的話,宣鎮的官兵們頓時都啞口無言了。袁崇煥蠻不講理的名聲他們也都有耳聞,毛文龍身為武一品的欽差大臣他也說殺就殺,而且假傳聖旨,但是事後皇帝還不予追究。
駐守通州的明軍奉命放棄通州防線,沿著他們剛剛的來路西行回到京師。跟著又離開京師,向京師西北地昌平行去。
袁崇煥把勤王軍盡數調離薊州、通州、京師這條大道地同一時刻,崇禎也是心裡打滾,一再追問袁崇煥這樣佈置,能否保證北京的安全,袁崇煥被逼的煩了,向皇帝上書,讓崇禎完全不必擔心薊鎮地形勢,“……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
見到袁崇煥保證必不令敵越薊西一步後,崇禎相信全域性形勢已經徹底穩定了,他立刻回信慰問袁崇煥:“有卿如此,朕復何憂?”
208劉白羽的推演
崇禎覺得沒問題的時候呀;皇太極卻是氣的吐血;有蒙古爾泰這樣的兄弟;哪個皇帝受得了?這第一次破口這麼重要的時候;一路順利;收穫多多的時刻;蒙古爾泰卻用陰謀置身事外……不對!皇太極猛然想到蒙古爾泰這廝就是有便宜就上;有危險就跑的人;會因為愛惜包衣;反對屠城而和自己鬧翻?
鬼才相信呢!一定是蒙古爾泰知道這次進關凶多吉少,所以才冒著自己大獲全勝之後召開滿洲貝勒大會興師問罪的危險!
那麼這次進關的風險來自於哪裡呢?袁崇煥的關寧軍不過只能自保,關內的漢軍和鴨子無異,看上去一片大好的樣子……
對了!皇太極猛然想到,自己知道蒙古爾泰在滿洲被劉白羽嚴密封鎖的時候,也能弄到一些仙丹…當然,這不代表蒙古爾泰和劉白羽有什麼勾結,但是劉白羽手下人和蒙古爾泰有沒有聯絡就難說了。
皇太極自然知道,劉白羽以待人寬厚出名,這次受傷之後還有十幾萬佃戶帶著兵器逃走的事情,可見劉白羽治家一點不嚴格,和滿洲嚴酷的軍閥根本沒法比,而且劉白羽孤身一人,沒有可靠的班底,身邊人素質參差不齊是必然的,蒙古爾泰透過劉白羽的身邊人瞭解到一些他的情報是完全可能的。
那麼,這次進關可能要面對劉白羽本人?皇太極倒吸了一口涼氣——劉白羽克濟州,敗日本的事情是眾所周知了,朝鮮也就罷了,戰鬥力還不如明軍,這日本武士的戰鬥力可是皇太極深深知道的,如果不是李成梁的東北軍在援朝抗日中損失過大,滿洲也未必能順利起兵!
劉白羽私兵的戰鬥力,皇太極也聽了不少,所謂的高頭大馬皇太極是不太相信,當做笑話看的——一般老百姓沒見過馬,只要不是矮小的果下馬,在他們嘴裡都是高頭大馬!漢地真有這樣的高頭大馬,還從蒙古引進戰馬乾嘛?
但是另外一點,皇太極就很忌諱了,劉白羽私兵的披甲率實在驚人,據說長槍兵這種炮灰都是穿著鐵甲的,號稱鐵甲軍,至少三千以上!
滿洲雖然也有這樣精銳的披甲部隊,人數也有三千,卻是八旗最心肝寶貝的家底,皇太極都不捨得用,而且因為滿洲缺錢,所謂的精銳的披甲部隊也是紙甲,披甲,鎖甲,鋼甲一起湊數的,全鋼甲那種奢侈品,只有六百多人。
雖然裝備好不代表戰鬥力高,可是鐵甲軍這種存在,至少意味著,士兵的體力相當好,底子不錯,這種士兵只要有素質一般的軍官訓練,有基本的紀律和士氣,那都是相當難對付的存在,皇太極作為當代軍事家,自然懂得這些。
只不過軍事畢竟是政治的延伸,對於劉白羽的動作,皇太極始終看不明白,按照他的理解,劉白羽有如此之多的精銳披甲部隊,完全該出來爭奪天下!如果說自己和劉白羽換個位置,就該和滿洲議和,接著滿洲之力席捲北中國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而且崇禎對劉白羽很不地道,劉白羽遇刺之後,崇禎連個例行的慰問都沒有,只怕確認劉白羽死了,就會抄劉白羽的家,如此強烈的惡意,劉白羽就是現在造反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難道說劉白羽讀書讀傻了?讀出來了個愚忠?皇太極不這樣看劉白羽,他的著作雖然打著儒家旗號,但是實際上是法家的東西,利害得失處處都在,根本就不是儒家禮儀典章那套,這種人教出反賊可能,自己讀出來了個愚忠?開什麼玩笑?!
只是絞盡腦汁,皇太極也沒找到劉白羽的蹤跡,畢竟這年頭沒有電報電話,攝影器材,對於一切敵人的行動只能靠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