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一切。可別讓你們那一百多老師和同學白白犧牲。”
12、絕密卷宗
聯邦安全總署2063-72號卷宗
密級:絕密;
標題:格蘭特·希德計劃;
報告人:拉米·喬沃維奇博士;
歸檔日期:2083年1月11日
人類已經成功登上火星,並建立了定居點。這是太空史上的里程碑,同時也是火星定居點建設者的墓碑。
從2055到2065,整整十年,勇敢的開拓者們在一無所有的火星地表開山闢路,犧牲了數以千計的生命,但成果只是區區三個S級居住區。大家都知道,S級居住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外星定居點,它需要母星不斷輸送淡水來維持運作。十年時光,巨大的犧牲,換來這樣的成果,實在難以向同胞交代。
為了提高外星開拓的效率,在聯邦的支援下,我們實驗室開始研究更高效、更安全的建設方案。沙漠植物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胡楊、仙人掌、沙棘、生石花、巨人柱,這些植物的生存之道為我們指引了道路。我們便開始設想,如果能有一顆種子,只要有陽光,就能在任何荒蕪的土地裡頑強生長,甚至能造水造氣,構建內部生態平衡,那麼人類構築外星居住地的工程將變得十分簡便。這個設想最終化作格蘭特·希德計劃而得以實施。
格蘭特·希德計劃是維羅妮卡計劃的延續。維羅妮卡計劃在生化技術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為格蘭特·希德計劃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支援和實踐經驗。但即便如此,格蘭特·希德計劃的研究過程依然是枯燥而漫長的。令人興奮的是,經過上千名科技精英長達十五年的研究和實驗,我們終於得到了一系列基因序列。每一種基因都對應了一種生命體,它們都具有利用日光在真空中成長的能力,並且都能長到數十至數百英尺不等的高度。
更讓我們驚喜的是,由於多種動植物的基因混合在一起,這些巨型生命體不僅能夠自我生長,還具備著一些各不相同的其他能力。有的能自行發電,有的能啟動鏈式反應,還有的能製造液氮達到降溫的效果。假以時日,當這些生命體得到充分的完善,它們將成為傳播地球文明的生命之樹。
然而,不得不承認,和人類文明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一樣,科技成果總會被用於軍事目的。我們在此嚴正指出,格蘭特·希德計劃所研製的巨型生命體會隨著生長而積累越來越多的能量。如果用作軍事,將會造成難以預測的後果。我們無法想象三百英尺高的大樹上每一根樹梢都是槍炮的可怕景象。因此,我們建議聯邦暫緩公佈格蘭特·希德計劃的成果,並將各試驗機的用途嚴格限定在民用領域。
(聯邦安全總署委員會批註:同意報告意見,格蘭特·希德計劃保密期延長二十年,七臺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