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經濟學在各方面的優勢。叫人望而生畏的“市場力量”,雖說並不像
一些經濟學家說得那麼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但比大多數人想象中要普遍、強大得多。就說
取消銀行管制這件事吧。此前,我們曾設想,管制取消之後,銀行之間的競爭會更激烈,故
導言:日常經濟學(2)
此,銀行收取的貸款利息會下跌。結果,雖說時間拖得長了些,但事實發展確實與預料相符
。銀行的利差—銀行支付的存款利息和收取的貸款利息之間的差額—比從前低了1%~2%,一部分
原因是銀行本身的競爭加劇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出現了新的競爭對手:非傳統銀行的抵押
貸款機構。
雖然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政府就逐漸開始取消銀行管制,但直到這一兩年,澳大利亞央
行才額外採取措施,在信用卡市場引入更多競爭。如今,各種機構提供的信用卡,利率比從
前低6%。可對於“競爭”帶來的奇蹟,需要牢記的一點是:這是一把雙刃劍。銀行之間本來是
不必互相爭奪業務的,除非你同時允許顧客在銀行之間挑挑揀揀。我們大多數人買東西都不
喜歡受打擾,是以,過度競爭並不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當然,除非迫不得已,商人不會主動削減自己的利潤率,而且大多數顧客對商人最大化利潤
所用的那些小把戲都很健忘。有一種手法叫“差別定價”—對不同階層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
。為什麼這種做法能帶來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利潤呢?對此,傳統的經濟學能做出很合理
的解釋。
有一些重大決策是關於孩子教育問題的—現在上大學還值得麼?儘快還清教育無息貸款(HEC
S)的做法明智嗎?提前還清HECS享受的折扣價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這些都是適合經濟學來
回答的問題。你在第4章將會看到,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依次是,“當然值得”,“不,不明智
”以及“只要你是那個想這麼做的老爹,吸引力就很大”。
有一個領域,一丁點基礎經濟學就能創造很大奇蹟,但一般人都覺得它跟經濟學沒關係:犯
罪領域。入手的時候,多點冷靜的理性分析,少點情緒,會很有幫助。對於犯罪,公眾提出
的—和政治家採用
的—很多解決方案,似乎並不在乎得出什麼結果,而是要滿足人們的恐懼和洩憤心理。否則的
話,為什麼人們對有些事情如此義憤填膺,但卻對了解哪些做法行得通、哪些做法行不通,
一點兒都不感興趣呢?當然了,經濟學家拿出了一個最簡單又最有用的決策方法:他們提出
了機會成本的概念—也就是說,錢不是樹上平白長出來的,你花的每一塊錢用了就沒了,如此
確保你做出明智選擇。機會成本提醒我們,即便增添警力的方法的確減少了犯罪,也還存在
一個更深入的問題有待回答:在同樣成本的前提下,還有沒有其他更管用的辦法?在打擊犯
罪時,我們應當顧及成本效率—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辦別的事情,我們總是會考慮成本效率問題
,打擊犯罪也不應當例外。
傳統經濟學的話題暫且說到這裡。但是,且慢,有什麼能幫助我們破解日常生活內部運作方
式的非傳統經濟學嗎?我注意到一種相對較新的經濟學思潮,叫做“行為經濟學”,也就是使
用心理學上的發現和方法來解決經濟問題。傳統經濟學總是假設我們在作決定時非常“理
性”—總是頭腦清晰,從個人利益出發採取行動—但行為經濟學家知道,我們所作的決定,大多
遠談不上什麼“理性”。傳統經濟學在預測人類行為時素以不準確而著稱,我以為,正是由於
它對理性的錯誤假定,才導致了這一結果。可在我們的非理性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可以預
測的,是以,行為經濟學大有用武之地。
本書中引用了不少心理學的實驗和行為學家的觀點。例如,實驗揭示,在買東西的時候,我
們拿主意會碰到多大的麻煩;而倘若選擇太棘手,我們何以會單純地迴避了事。心理學家的
工作還點破了看電視的真相:這是一種超級無法令人滿足的活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