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彙編》。
(6)傅涇波與Philip West 1972年的談話錄音,見Philip West所著《燕京大學與中西關係》(英文版)。中文轉引自《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林孟熹著,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二版。
(7)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轉引自《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林孟熹著,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二版。
(8)《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林孟熹著,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二版。
(9)何迪:《悼傅涇波老人》。載於《燕大文史資料》(第七輯),燕大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10)王如君:《司徒雷登的晚年生活》,原載《環球時報》2002年8月12日。轉引自燕京大學校友校史編寫委員會所編《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
(11)徐英:《司徒雷登返美以後》。引自燕京大學校友校史編寫委員會所編《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
(12)《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林孟熹著,新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二版。
(13)郝平:《傅涇波與中共的關係》。引自《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彙編》。
(14)何迪:《悼傅涇波老人》。載於《燕大文史資料》(第七輯),燕大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15)郝平:《傅涇波與中共的關係》。引自《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彙編》。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王鍾翰:酒瓶裡喝出的史學大家(1)
王鍾翰,1913年生於湖南省東安縣。1934年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1938年本科畢業之後在燕京繼讀碩士學位,1940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先是輾轉天津,後到成都燕大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調入中央民族學院,後為中央民族大學終身教授。
1949年之前的研究領域主要為清史,1949年之後由清史轉入滿族史研究。受顧頡剛影響,在清史研究上形成“質疑”的風格。主要專著有:《清史雜考》、《清史新考》、《清史續考》等等,合著及主編著作多部。
王鍾翰先生
1
1934年,21歲的王鍾翰在長沙雅禮學校畢業之後,考入當時已經聲名鵲起的燕京大學。王鍾翰回憶,他當時所在的歷史系雖然是一個小系,但卻頗有一點名氣。當時全系師生加起來,也不過三十來人,老師和學生人數相當。也是在這裡,王鍾翰遇到了在學術上對他影響最大的恩師:鄧之誠和洪業。在他四年大學生涯的第三個年頭,“七·七事變”爆發,王鍾翰回憶當時的局勢:
“在日本人還沒有打進華北之前,他們的勢力已經滲透過來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燕京大學掛著美國旗子,高高地飄著,日本人也不敢造次。”
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清華等大學都南遷了,北京只剩下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和中國大學。三所學校當中,燕京大學名氣最大,教學質量最高,所以當時最好的學生都報考了燕京大學。
“當時在校園裡,處處都瀰漫著抗日的氣氛,大家都不希望做亡國奴。當時在燕京大學的保護之下,日本人也不能隨隨便便進來抓人。但是日本人買通了很多漢奸,幫助他們蒐集燕京人反日的證據。我們燕京的學生也不能總待在校園裡啊,有些同學進城的時候,就在西直門被日本人逮捕了。”
“學校裡當時有很多小團體,七八個人,聚在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也許是一個宗教團體,討論的卻都是抗日的事情,平常聽不到的訊息也可以在這裡聽到。我參加的第一個團體是“六人團”,“六人團”最早由宗教學院的六個人發起,這六個人我記得起名字的有邱運熹、魏允清、陳仁烈,到了吃飯的時候,他們六個人坐在一桌,邊吃邊討論問題。“六人團”後來逐漸擴大,我加入的時候已經有比較多的人,那時候侯仁之已經是其中的成員了。當時燕京採用的是“包飯”制度,一個月六塊錢,吃得很不錯:早飯是豆漿、油條,還有一點小榨菜;中午六個菜,兩葷四素,六個人一桌,晚飯也是如此。”
2
1938年,王鍾翰在燕京大學本科畢業,旋入研究院史學部繼續攻讀碩士學位。說到六年讀書生活,自然有印象最深的事情。但是王鍾翰最深刻的記憶出人意料,不是燕園裡面好讀書,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