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5年甲午戰爭。
戰爭規模
明朝
陳璘水軍1萬餘人,陸軍麻貴5萬左右,不過陸軍基本是清掃陸上戰場,沒有遇到激烈的抵抗。
日本
島津義弘水軍1萬餘人,小西行長2萬人在順天接應。
傷亡人數
明朝
不詳
日本
島津義弘的海軍1萬餘人幾乎全軍覆沒,連帶小西行長的陸軍,一共傷亡2萬餘人。
將領
明朝
李舜臣(1545…1598),字汝諧,號德水。他讓朝鮮水軍名揚天下,他的“龜船”當時是無解的。死後被封為一級宣武功臣,1643年即他死後的45年,贈諡“忠武”,朝鮮人民稱他“忠武公”。後又追封為右議政、左議政及領義政。今天,在漢城(首爾)的韓國國會門外,還有一尊李舜臣雕像。
李舜臣的詩句:
全節終須報,成功豈可知?
平生心已定,此外有何辭!
日本
島津義弘。
戰爭程序
1593明朝收復王京(漢城)之後,中日雙方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和談。
明朝開出的條件是:
一、日本必須限期全部撤軍回國。
二、封豐臣秀吉為日本王,但不允許日本入貢。
三、日本必須盟誓,永不侵犯朝鮮。
日本開出的條件是:
一、明朝將公主嫁為日本后妃。
二、明朝和日本進行貿易,自由通商。
三、明朝和日本交換誓詞,永遠通好。
四、割讓朝鮮四道,讓給日本。
五、朝鮮派出王子大臣各一人,作為人質,由日方管理。
六、返還朝鮮被俘的兩位王子
七、朝鮮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雙方都不能接受對方的條件,和談破裂,負責和談的兵部尚書石星被逮捕入獄,死於獄中,使者沈惟敬從朝鮮直接綁回來,殺了。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9月,豐臣秀吉命令日軍再次入侵朝鮮,一共分八軍:
第一軍,加藤清正,1萬人
第二軍,小西行長,1萬4千人。
第三軍,黑田長政,1萬人。
第四軍,鍋島植茂,1萬2千人。
第五軍,島津義弘,1萬人。
第六軍,長宗我部元津,1萬3千人。
第七軍,蜂須賀家政,1萬1千人。
第八軍,毛利秀元,4萬人。
以上人數共12萬,加上駐守釜山預備隊,日軍總兵力約為14萬人。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明朝派出備倭大將軍總兵官麻貴,兼任朝鮮提督。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7月7日,麻貴抵達漢城,開始籌備作戰。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7月25日,日軍全面進攻開始。
日軍12萬人,分為左右兩路,左路軍統帥小西行長,率4萬9千人,進攻全羅道重鎮南原。右路軍統帥加藤清正,統軍6萬5千人,進攻全州。
從日軍的進攻路線來看他們想先佔領全羅道,以此處為基地,逼近王京。
明朝方面,南原守將楊元,守軍3千人。 全州守將陳愚衷,守軍2千5百人。 於是乎,南原守將楊元拼死血戰全軍覆沒,自己身負重傷死裡逃生回來了。全州守將陳愚衷則率所部2千5百人棄守全州,也回來了。
對待2位敗將,朝鮮提督麻貴完全是2種態度,對楊元,他首先說:“南原之敗,非戰之罪”,安慰了楊元,畢竟軍力相差太大,接著說:“按軍法,敗軍則誅”,把楊元給砍了。對陳愚衷,怎沒有任何懲罰。可見麻貴並不是頭腦發熱型的指揮官,他要求屬下打不贏就儲存實力。
南原和全州失陷了,兩路日軍10餘萬於全州會師,開始準備向漢城進軍。
攻陷全州後,日軍主力會師,總兵力已達10餘萬,士氣大振,準備進軍王京。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6月,元均任朝鮮水軍統制使。
7月7日,日本水軍在指揮官藤堂高虎的率領下來襲。朝鮮水軍很快不支,傷亡400餘人,元均隨即率軍撤退。
7月15日,朝日雙方在漆川島展開大戰,朝軍再次大敗,元均再次撤退。
7月2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