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以便分而制之。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遠離漢境。這就為漢武帝下一步實施河西之役並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此戰俘虜了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有幾百萬頭。
公元前 121年,河西之戰
驃騎將軍霍去病和合騎侯公孫敖,率領數萬騎兵從北地(甘肅省寧縣)出塞,毅然孤軍挺進,跨越居延海,穿過小月氏部落,兵鋒直抵祁連山下。漢軍一路追亡逐北,生擒匈奴的單桓王和酋塗王以及相國和都尉等高階官員。霍去病共斬殺和俘虜匈奴共三萬零二百人,其中有五個匈奴王,以及王母、王妻和王子共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共六十三人。
公元前 121年,漠北之戰
見本章後續章節
公元前108年,西征樓蘭姑師
從驃侯趙破奴率領軍隊幾萬人,攻破西域樓蘭和姑師2國,不僅直接打擊了與漢朝作對的勢力,而且給西域各國中一些動搖不定的勢力以一個警告,遠揚了漢朝的軍威。就連大宛、烏孫一類的大國,也被漢軍的威力所懾服,從此不敢輕視漢朝。
公元前101年,攻克大宛
為了大宛馬,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攻克大宛,俘獲上等好馬幾十匹,中等以下公馬、母馬一共三千多匹。出師是兵力是6萬多,回來後只剩下1萬多。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百戰中國之15_漢朝_垓下之戰
百戰中國之15_漢朝_垓下之戰
得分項 得分 權重
戰略意義 30 30
戰爭規模 18 20
傷亡規模 15 20
戰爭知名度 12 15
將領知名度 15 15
總分 90 100
兵將 漢朝 楚國
雙方兵力 70萬 10萬
傷亡兵力 10餘萬 10萬
將領 劉邦、韓信 項羽
戰略意義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戰爭規模
劉邦的漢軍聯兵約七十萬,而項羽的楚軍十萬。
傷亡人數
漢朝
傷亡十餘萬,傷亡人數超過楚軍。
楚國
項羽的十萬楚軍全軍覆沒。
將領
漢朝
劉邦,漢朝開國皇帝。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雲集於麾下,稱“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公元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後建國時,國號定為“漢”);公元前202年稱帝,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登基後,劉邦採取的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7年。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楚國
項羽,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人稱西楚霸王。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崛起,舉兵反秦。三年內征伐九州,一統天下 。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為“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神話。
戰爭程序
公元前201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隨後,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