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絡吳王劉濞,賜以几杖,允許不朝。吳王劉濞以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圖在政治上取得他們的助力。
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造反被平定。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造反被平定。
劉興居和劉長的兩次叛亂引起了朝中一些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他們紛紛獻計獻策,建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文帝採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說多封一些諸侯,每個諸侯少封一些土地,以分散諸侯的統治力,達到削弱諸侯的目的。
公元前172年,分別將淮南王的四個兒子封為列侯。
公元前164年,將齊國一分為六、淮南一分為三。不過,文帝雖然採取了這些措施,仍然不能有力地阻止諸侯勢力的急劇膨脹。
公元前155年,漢景帝下詔削趙王劉遂常山郡,膠西王劉昂六縣,楚王劉戊東海郡,這一年三位王不敢反抗,風平浪靜。
在漢景帝下詔削吳王劉濞會稽郡之前,吳王劉濞就與齊王肥諸子中最強大的膠西王昂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劉昂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下詔削吳王劉濞會稽郡,這一下漢景帝可是統了馬蜂窩,因為吳王可是擁有造反的實力的藩王。
削藩詔傳到吳國,吳王濞立即謀殺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昂、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原來參與策劃的諸王中,齊王將閭臨時背約城守,濟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為國內親漢勢力所阻,未得起兵。
將軍田祿伯建議自己率兵5萬,循淮河和長江逆流而上,佔領淮南和長沙,然後入武關直搗長安。
將軍桓給劉濞建議:吳國多步兵,步兵利於山川戰和守城;漢軍多車騎,車騎利與在平地戰鬥。此時揮軍急速西進,沿途不要攻城掠地,迅速搶佔洛陽的軍械庫和敖倉的糧庫。並憑藉洛陽、滎陽山河之險,會合諸侯。
對於兩位將軍的建議,劉濞拒絕了,他制定了一個“穩打穩紮”的計劃,劉濞親率20萬軍隊從廣陵出發,北渡淮河,會合楚兵,併力向梁國進攻。又派出小部隊潛赴崤(今函谷關南〉、澠(澠池)之間,偵察關中漢軍情況。
同時,劉濞對其他藩王下達了作戰命令:
一、南越兵先攻佔長沙以北地區,再西趨巴蜀漢中。
二、越、楚、淮南、衡山、濟北諸王會同吳軍西取洛陽。
三、齊、菑川、膠東、膠西、濟南諸王與趙王先攻佔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河內(今河南武陟西南),再入臨晉關(今陝西大荔東),或與吳軍會師洛陽。
四、燕王北取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雲中(今內蒙托克托東北)後,再聯合匈奴南下,入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直取長安。
劉濞對其他藩王的作戰命令下達後,有些藩王按計劃起兵,有些藩王則臨陣退縮了,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長沙王、齊王、越王、燕王沒有參與叛亂,參與叛亂的七王是吳王劉濞、楚王、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印、膠東王劉雄渠。
這個變故導致的結果是,其他藩王不但要對付政府軍,還要提防周圍沒有造反的藩王,自顧不暇。與朝廷主力決戰的任務,還是落在了吳王劉濞自己頭上。
吳王劉濞起兵造反,打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這晁錯雖然提出《削藩策》,對漢室有大功,但也得罪了朝廷立許多人,因為這些藩王的很多親屬都在朝廷任職。
漢景帝對這次七王造反,有把握拿下,但絕對沒有把握亦很小的代價拿下,要是殺了晁錯能讓七王退兵,倒是上策。於是,在大臣們的建議下,殺了晁錯一家,恢復諸王封地。
晁錯死了,吳王劉濞造反的理由就不存在了,但吳王劉濞沒有停止造反的腳步。
公元前154年正月,吳楚聯軍向梁國進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戰,殲滅梁軍數萬人,乘勝西進,梁軍退保睢陽(今河南商丘南),被吳楚聯軍圍攻。梁王劉武一面發書向長安告急,一面再派六將軍去迎戰吳王。結果被叛軍殺二將軍,其餘四支再敗回梁都雎陽。梁王劉武死守雎陽等待援軍。
梁王劉武為什麼會死守不投降呢?很簡單,它是漢景帝同父同母的親兄弟,誰投降都可以,他投降是免不了一死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