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齊王韓信親率大軍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
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於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
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
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叛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
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
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親自率軍三十萬於劉邦本部軍主力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
一、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
二、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三、漢軍聯兵約七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著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飢餓,士氣潰散;
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佔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說是“突圍無效”。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韓信三十萬主力於劉邦本部軍二十多萬合兵一股,排出五座連陣,向盤距於垓下困守的十萬楚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
韓信將主力大軍排出了這樣一個陣形: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居中,為前鋒主力;將軍孔熙率軍數萬在韓信軍左方;陳賀率軍數萬在韓信軍右方;劉邦率本部主力尾隨韓信軍跟進,將軍周勃率軍斷後。
而項羽方面,對於楚軍而言,現在的情況即不能守、也不能退。
後勤斷絕、無糧而守,無異於坐以待斃,等死!
就這樣,戰鬥打響了:
首先,韓信率五陣大軍先行向楚軍發動挑腥性進攻。項羽立刻率十萬楚軍發動中央突破作戰,矛頭直制韓信本部。項羽親自率軍出擊,衝鋒在前,楚軍以騎兵在前、步兵在後隨其衝鋒。漢軍接戰,韓信立刻命令大軍後撤,以三十萬大軍為屏障掩護指揮部和劉邦的本部人馬向後退去。漢軍且戰且退,楚軍則是繼續孤注一擲的瘋狂突擊,項羽本人更加是一馬當先,衝鋒速度之快甚至將十萬楚軍將士統統甩在了後面,連楚軍騎兵都沒有一人能趕上。一路上,漢軍如烏雲一般層層疊疊,一眼望去,滿上遍野。項羽率十萬將士猛打猛攻,連破漢軍數道防線,一路之上無人可擋,直殺向韓信本人。
而另一方面,當韓信以前陣為屏障掩護劉邦軍回撤退避的同時,孔熙、陳賀所率的左右兩軍也自楚軍左右兩側進行著迂迴機動,其意思便是為了節制楚軍進攻側翼、分離楚軍騎兵步兵之間的配合、遷制楚軍進攻。
經過半日撕殺,項羽依然沒能突入漢軍指揮部,韓信始終不斷的向後退卻,始終沒有出現在項羽面前。而項羽過於猛烈的衝鋒,卻明顯拉開了軍隊前後的距離。當時的楚軍,項羽本人脫離全軍衝風在前、衝開敵軍一道道兵列線;後面是速度較快的主力騎兵急趕項羽、並將被項羽本人開啟缺口的漢軍散兵一一衝散踏過;而最後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隊,他們與未被騎兵踩死的漢兵一邊撕殺一邊繼續追趕騎兵。楚軍隊形越來越散、越拉越長,已經漸漸失去了緊密的隊形和互相之間的配合。
戰至下午,漢軍中軍一退再退,左右兩軍迂迴急進,終於完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漢軍左右軍隨之投入了對楚軍後方則翼的進攻,以緊密的陣形兩面壓來,迅速合圍了落在後面的楚軍步兵。楚軍將士殊死抵抗,兩軍官兵絞鬥在一起,立刻陷入交戰狀態,將楚軍步兵、騎兵一分兩半,楚軍攻勢隨之被遷制。項羽不得已,只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