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將領知名度 10 15
總分 93 100
兵將 日本 *
雙方兵力 35萬餘人 110萬餘人
傷亡兵力 20萬餘人 40萬餘人
將領 佃俊六 陳誠
戰略意義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線最長、雙方傷亡最慘的一場戰役。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日本經此一戰,在加之在前的多次戰役、戰鬥,有生力量消耗明顯,加上戰線過長,再也無法組織20萬人以上的大會戰,當然也無法攻下陪都重慶。
戰爭規模
日本
日軍投入坦克300餘輛、飛機500餘架以及戰艦船120餘艘,12個師團,共計約35萬人左右。
中國
中方先後投入40多艘水面艦只、100餘架飛機,作戰部隊130個師,共計約110萬人。
傷亡人數
中國
空軍、海軍全軍覆沒,共損失40餘萬人。
日本
戰艦損失70餘艘,飛機損失100餘架,共損失20餘萬人。
將領
日本
佃俊六。
中國
陳誠。
戰爭程序
武漢
武漢會戰是發生在八年抗日戰爭初期階段即自1938年6月至1938年10月,以華中地區為主要戰場、以防守和奪佔武漢為雙方主要作戰目標的一次大戰。
武漢在夏代屬荊州,秦時屬南郡,在漢朝屬江夏郡;是江漢平原上的一顆明珠,地居中華腹地,戰略地位重要。此處水網縱橫、湖泊遍佈、港灣星散,扼長江東西水道之中心、連南北陸路之要津,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
清朝中後期,武漢成為我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長達數十年間對外經貿總額列全國次席,僅低於上海,人稱";東方芝加哥";。
南京失陷之後,重慶被國民政府宣佈為陪都,但實際的抗戰首都卻一度在武漢。除了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其辦公機構,以及監察、司法、考試等部到了重慶之外,包括軍政部、外交部、財政部、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衛生部、經濟委員會、建設委員會、僑務委員會、四大銀行、郵政儲金總局等在內的重要的、關鍵性的政府機關職能部門,以及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等正面戰場最高決策指揮機構等,都是直接遷往武漢辦公。
此外,各國駐華使節也都是移至武漢。當時的武漢也是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和中國抗日文化活動的大匯合點。各類政治力量、各界人士等齊聚於此,共商抗敵大計。數以千計的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和文化人士以及大批出版機構、文藝團體等也雲集武漢。
蔣介石表示,";自從上海、南京失守,我們惟一的政治、外交、經濟的中心應在武漢,武漢決不容再失,我們要維持國家的命脈,就一定要死守武漢,鞏固武漢";。
漢口作戰(日方對武漢會戰的稱謂)被日本大本營認為正是一個";結束戰爭的最好機會";,佔領漢口";就能支配中國";、";早日結束戰爭";。日本戰爭智囊機構昭和研究會也建議認為,";為了徹底打擊國民政府,使它在名義上、實質上都淪為一個地方政權;必須攻下漢口、廣東(州)以及其他敵人的抗戰中樞。";此外,要集中全力";儘量縮短漢口作戰時間";,";以初秋為期,佔領漢口";。
決心已下,戰爭雙方高層開始了運籌決策。
戰略部署
日本
繼太原會戰、徐州會戰之後,企圖透過武漢會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一舉征服中國,為此調集了為數不少的陸軍作戰師團。其中,在一線直接作戰就有12個師團,此外,還配合以空海軍作戰部隊以及毒氣戰等特種作戰力量和其他作戰保障兵力,共組成了兩個作戰方向集團,內含主戰坦克300餘輛、各型火炮1500餘門、作戰飛機500多架以及作戰艦船超過120艘。日軍一線作戰部隊35萬人左右,二線支援保障性作戰部隊也達數十萬。根據戰後發現的大本營陸軍部檔案,";(日本)陸軍為漢口作戰傾注了全力";,以至";沒有應變之餘力";,當時在日本本土僅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