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劣勢的吳軍一舉擊敗兵力佔有優勢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百戰中國之26_晉朝_淝水之戰
百戰中國之26_晉朝_淝水之戰
得分項 得分 權重
戰略意義 28 30
戰爭規模 20 20
傷亡規模 17 20
戰爭知名度 12 15
將領知名度 5 15
總分 82 100
兵將 東晉 前秦
雙方兵力 8萬 90萬
傷亡兵力 不詳 70多萬
將領 謝安 苻堅
戰略意義
淝水之戰的結果,是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所謂“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戰爭規模
東晉
“北府兵”8萬。
前秦
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
傷亡人數
東晉
不詳。
前秦
90萬大軍損失70多萬,苻堅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
將領
東晉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山再起的典故就來源於他。
前秦
苻堅,(338-385年),前秦宣昭帝。
歷史學家陳登原認為苻堅有四大善事: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
王安石有自以為蓋棺論定的評價:“苻堅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見機。(王)猛知其不能除(慕容)垂,故勸以勿伐晉耳。不然,以(苻)堅之強,而欲取晉,夫又何難之有!”。
典故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斷流
戰爭程序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淝水之戰地圖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裡。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