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1/4 頁)
寰姬沒想到王受垣的事作為導火索,又引發出了其他事。
有人見寰姬太長公主連婆家人都不放過,心生畏懼,生怕自家家族的子孫後代沒有著落,就想著偷著建立自己的勢力。有在地方悄悄屯兵的,還有的悄悄屯糧的。
寰姬看著這群跳樑小醜很是心煩,如今各地都是百廢待興。處處都要小心應對,尤其是對待百姓。
寰姬乾脆來了個大清洗,不僅僅處理了一個兩個,還連著處理了一堆貪汙**並且思想腐朽的官員。
被炒出來的錢財比大唐一年繳收上來的稅收還多,寰姬心中那叫一個樂啊。
她讓人收拾了這些錢財紛紛運往了青州,讓青州府衙給她兌換成物品,兌換的物品再輾轉京師運到各處偏遠地區。(未完待續。)
第四百三十三張 人口問題(第一更)
各地的官員都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忙碌著,聽聞京中送來了補給,都有些驚訝。
安北道的一處草原上,一旁的牧民緊張的看著鄭文良,鄭文良是安北道的政務司內專門管人口的民政司長。
他們的道臺大人帶著所有人北上了,這裡是原來的安北都護府,人口密集度很強,也算是比較好管理的一處地方。
他們把府衙安置在了原來的安北都護府這裡。
一年內,他們單就改革就下發了一百條政令。
雖然現在不打仗了,但是牧民的生活依然不好過,牧民也是同樣不相信朝廷官員的,以往過來的哪個不是搜刮他們來的。把他們當奴隸使喚不說,還拿他們的口糧。
拉攏牧民是他們第一樣要做的事,如果沒有百姓支援,他們的人再多有什麼用。
第一條政令就是廢除以往的所有制度,登記人口,新朝廷要給他們分發土地,這裡地方大,全都是按照山頭算的。
牧民聽說朝廷白給土地,一個個半信半疑的去了新府衙。
好在他們的道臺大人複姓完顏,是這裡的土族,仔細找找還應該有貼不著邊的親戚。
完顏裕華先是說了祖上的名諱,又說了祖上所生活的牧區,還別說,真有年紀大的老者知道這個族群,只是幾十年前因為和大唐打仗,沒了。
不敢怎樣,總算是得到了一絲絲的信任,好歹大家都是安北道的人了。
道臺大人跟幾個膽子大的牧民說,朝廷是來建設安北道的,他們帶來了牛羊,也願意給大夥養,等生了小羊,小羊作為利息歸還朝廷,大的就送與他們做報酬。
這麼好的事誰人不願意,沒多久這邊的牛羊就都領光了,家家戶戶都小心翼翼的養著,生怕病了死了的。
沒有養到牛羊的人紛紛趕到可惜,可是衙門又開始招人,讓他們衙門幹活,修路。稍後朝廷的牛羊收回來再給他們養。
他們一行人兢兢業業的,這才贏得了這裡百姓的信任。
百姓是隻要冬天有棉衣穿,一年四季不死人,哪怕是餓些凍些也都願意。
等這裡都處理的差不多了,道臺大人帶著其他人去治理建設其他地方了。安北道可是很大到的呢。
留守在這裡最大的官就是這個民政司長鄭文良了。
前個夜裡有草原上的百姓找到了府衙,說是他們家的羊難產,現在每家每戶養的牛羊都很少,就這羊還是朝廷的,看著別人家的母羊生了小羊,小羊歸還了朝廷,母羊歸了自己,哪個不是一臉的羨慕。
可是他們家的羊好吃好喝的養著,臨生產的時候竟然難產了。
鄭文良聽後,馬上換了衣服跟著走了,路上趕馬車的小斯鄭武跟一旁的牧民說道:“放心吧,我們大人出馬一個頂倆,只要有我們大人在,擔保它們母子平安。”
那牧民半信半疑的問道:“真的?”
鄭武說道:“當然,誰讓我們大人是管人口的呢。”
那牧民還跟做夢一樣,他本來是不想來麻煩朝廷大官的,這也是實在沒主意了,才聽了隔壁老大叔的話來府衙報官。
主要是他們家要是給養死了,年尾登記的時候,他拿什麼賠人家啊。
一臉緊張的牧民大漢問道:“連羊也算是人口?”
鄭武笑道:“那是自然,我們大人說了,只要是在這安北道上喘氣的,都算是人口,都要經他的手。”
牧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等他們到的時候,那母羊還在聲嘶力竭的咩咩叫著。
鄭文良是有特意學過這些的,他先是摸了摸母羊的頭,然後又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