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他們捉住了“狼之子”。這是他們喪盡體面的又一場面。
第三章
很久以前人類就停止工程技術的運用與研究了。
只有在滿足下面等式的一定條件時,工程技術才有可能運用發展:可利用熱量(卡)/人口=生活方式如果熱量/人口比值很大時,比如5000卡或更多,即每人每天熱消耗量在5000卡以上時,生活方式值也很大。這種情況下,人類精力過剩,他們會在拉什莫爾山①上鑿造出碩大無比的石刻雕像,建造超大工廠,生產出寬大的汽車把主婦運到一英里之外去購買一支小小的口紅。總之,就會出現這類精神追求粗俗而物質享受富足的生活。另一種極端情況是熱量/人口比值太小,無所謂生活方式,因為地球上生命都已經不復存在,餓死了。
【①位於美國南達科他州西部,山石上雕有華盛頓、傑弗遜、林肯和西奧多·羅斯福等4位美國傑出總統的巨大頭像。——譯者注。】
實驗表明,當上面公式左端的熱量值微量增加時,一段時間後,右端的生活方式值將猛增,但在1000一1500卡的熱量範圍內,生活方式值將表現出穩定狀態,不作較大變動。這個熱量範圍內的熱量/人口比導致一種重精神追求而輕物質享受的生活。此時,藝術纖巧精緻,人類重視內在生活的追求;而由於物質匱乏,基本生活用品必須平均分配,這又產生出一種尊重傳統美德的微妙人際關係。在幕府①黑暗統治下的日本就是如此。日本人在山邊地角的泥土裡獲取維持生存所需的食物,在地衣和破紙片上獲取美感享受。
纖巧貧弱的低下藝術是這個時期的典型特徵。而這個時期日本人的人均熱消耗量正好就在1000一1500卡的範圍內。
地球被其對稱行星盜走後,人口只剩一億,而地球村民在這個時期的人均熱消耗量也在1000一1500卡的範圍內。
儘管還有個別人在用筆頭紙片演算著,但科學研究已極端衰微。科學研究用的迴旋加速器早已關閉。電站大壩蓄水不多,所發電能僅能維持百萬家庭照明及為嬰兒烹煮食物所用。曾經有一個獻身科學的拜占庭人編過一部權威性的工程百科全書(儘管他本人並不是工程師),共420卷,詳盡無遺地記述了古往今來著名的建築物及其建築師們,包括吉薩②金字塔及其不知名的承建者,秦始皇萬里長城,哥特派建築大師們,改變英格蘭面貌的布魯內爾③,布魯克林大橋的設計建造者羅布林父子④,五角大樓⑤的設計者格羅夫斯:美國防核掩體(熱量/人口比下降到戰爭消失前的產物)的設計者達根,等等。然而這位百科全書編纂者就連正確使用計算尺也做不到。
【①日本明治維新以前執掌全國政權的軍閥,統治時期為公元1192—1867年。——譯者注。】
【②埃及東北部城市,與開羅隔河相望,南郊8公里處的沙漠中有著名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和大理石陵廟等古蹟。——譯者注。】
【③英國土木工程師、機械工程師(1806—1859),設計了第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輪船和許多著名的鐵路、橋樑工程。——譯者注。】
【④父J·A·羅布林(1806—1869),子W.A.羅布林(1837—1926),均為美國土木工程師,懸索橋樑設計先驅,設計並建成紐約布魯克林大橋。——譯者注。】
【⑤美國國防部五角形辦公大樓,位於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常用作美國國防部的代稱。——譯者注。】
此後,建築物的規模日益減小。
地球脫離原太陽系後歷經了地殼構造與氣候方面的一系列滄桑鉅變。隨著微型太陽盛衰盈虧、熄滅再造的交替變換,冰川在赤道附近如正弦波般伸縮排退,而熱量/人口比卻一直恆定不變,熱量值減小時,人口值也相應減小。當生存所需的熱量日益匱乏時,消耗熱量的人口也越來越少。
第45個微型太陽時代的地球已經沒有工程師。
即使在對稱行星上也沒有工程師。對稱行星上的金字塔及薩迦—瑪塔峰頂上的金字塔也都不是工程師,它們運用的是一套建立在分裂與推動基礎上的形而上學原理。
金字塔沒有像樣的學科體系,它們的全部知識僅限於:任何物體都是由部分組成的,施以推力便會移動。如果使用最大推力仍不能推動,則可將物體分裂為幾部分,再逐一推動各部分,如此便可達到推動整個物體的目的。由於使用原子能分裂物體的緣故,它們常將物體分裂為3×109個小塊,然後再小心推動各小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