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好,都是好的……
聖人第一定律:沒聽說過。
Ⅲ
退一步說,如果誰以為死、骨灰盒、花圈是一切的終結,最後的炮禮,就未免過於少智。
進一步說,如果誰看了探索發現節目,瞭解到一些新科學,因而開始不免懷疑、沉思:法的問題,道的問題;人的問題;滅的問題;真相的問題;飄然失重的問題;全感全知的問題;魂靈質量的問題;宇宙來去的問題;瞬死的判斷問題;物質的崩析問題;意識的母歸問題;忽悠無聊的等等問題,因此而患抑鬱、爆潰、自殺,就未免過於無謀。
愚蠢的理由過於簡單:沒當過狼孩。
人,固然可以盡情表現愚蠢,只怕不宜愚蠢到這個地步。
八
批倒批臭譚聖人如是說第六,小範圍內,好處重要。
九(完)
聖人的事不聊。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愛情&;#8226;臭男人&;#8226;偽柏拉圖
一、論愛情:與豆豆QQ聊天記錄整理
如果強調抓住一樣東西,就意味著你不抓的時候,該物就會脫落,那麼何苦再抓?
磁鐵是無視膠水的,兩塊吸引在一起的磁鐵,如果摔在地下,其中有一塊摔碎了,肯定是寧肯自我分裂,也要殘留另一半仍和那一塊死死吸在一起——不過,現象取決於這兩塊磁鐵質量有多大,磁力有幾分。至於斷開的一半,即使又有機會與別的磁鐵相互吸引,到底不能天衣無縫了。
很多愛情最後都轉化為親情了,其實不見得是極好的結局。緣來本非一體,哪須自欺欺人?既然世間從無無我之境,不如徹底皈依有我之境,轟轟烈烈共同修煉一場,直至生命顆粒迴歸宇宙自然。
一生都洶洶燃燒的愛情——因為不相信;所以就沒有。我覺得,從古到今,有不少人都相信過,但是願意完整體驗的,卻實在鳳毛麟角。這一條甚至和時代侷限也沒有關係。我們現在的社會,如此浮躁,如此快餐,如此泡沫,如此如此這般這般……號稱“垮掉的一代”,可不是仍有耐得住寂寞聽得入崑曲的人麼。封建社會男人三妻四妾不是很平常麼,然而信奉痴情,信奉只娶只嫁否則甘願殉情甚至孤獨終身的高士,照樣有的,且男女不限,不是小說。
別瓊漿玉液了,把千年陳釀當啤酒“速爽”的人,跟把人參果當###“囫圇”的豬八戒一樣蠢到不可救藥。
第一時間讀到豆豆近水樓臺的評論,有道理,這裡更新補充一下。
所以,檢驗的辦法是:若干年後,面對已經變得衰老不堪的“真愛”,如果心中閃過一念失望,便是俗人。有所娶嫁,無論種種因由,卻相信自己靈魂深處另有真愛——那叫惡俗!或思言,或思行,大德不容!真愛尤其不容!
其實大千俗人的愛情,都曾經高尚過,而且同樣是出於真誠的高尚,不是虛偽的。唯難以永恆——便是俗格。高士之間愛情,可以合作脫俗。
我的處女作《裂阱》,曾經深刻地剖析了以上心理,它遠遠不是“沒有經歷生活”、“沒有能和相愛的人結合”、“如果結婚了的話”這樣淺薄。以上結論;大多數人都能夠得出。然而我的看法;信與不信任憑君。
我們真的那麼相信所謂的年齡與經歷麼?有時候,當我們抱守著一種經驗,卻不清楚這種經驗背後究竟藏著什麼,世世代代的人們就這麼不假思索地經驗下去了……
如果我也終於不能脫俗,就因此推斷世上不存脫俗之人,是狹隘的經驗論。一個人的世界觀形成的年齡以前,設未遇到脫俗之人的點化,就容易迷信自己的狹隘經驗,並且推己及人。
執著——高士的愛情,與玄奘的取西經是一樣的;修煉過程,悟道真諦。佛法即是無法,執著尚且可舍,何況不執著?高士的愛情修煉決不是修煉給旁人看的——反之的情況,叫做偽高士。
再說,愛情轉化為親情,很有境界的,但不是最高境界,達到也不很難,於是乎順理成章地成了俗人心目中的理想的“最高境界”——這是一種失掉愛情以後最實惠的一種心理轉換。其實,最高境界和次高境界等等是完全不同的路——可惜大多數人永遠也不能在臨死之前體會到這一點。譬如攀山者,攀任何一座目可極巔之山,的確要比攀珠穆朗瑪峰的人能夠在更早的時間裡攀得更高,所謂更快成熟——然而,盼頭不是一樣的。
何況,沒有最高境界,只有更高境界。當初選擇了多高的山去攀,就註定了最終最多隻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