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無心大師道:“經有大、小乘之分,宗有禪、法相、華嚴、淨土之別,佛法豈有尋常與生僻之論哉?依著老衲的看法,這大、小乘,以及禪、法相、華嚴、淨土的分別,俱不必有。居士乃是高明之人,何以墮入此相劫之中?”
沈無咎苦笑道:“弟子少從普善大師學佛,於這大藏諸經俱能記誦如流,卻不曾在這圓覺經文中覓到解脫痊病的良方。”
無心大師道:“不然。依老衲之見,居士的病全在這卷圓覺經文上。”
沈無咎肅然道:“願請大師賜教。”
無心大師道:“適才聽居士解釋佛經,綱張目舉,義理明晰,深得我佛微旨三昧,如何卻不知自身的病根?”
沈無咎道:“弟子已知弟子病根乃是過分執有我相、壽者相,旨在保命,求功心切,反生幻垢,發揮無明,重執虛妄,由此墮入生死輪迴。只是弟子雖知病源,苦無解脫之法耳。”
無心大師道:“解脫之法,在一‘悟’字。”
沈無咎苦笑道:“如何悟?”
無心大師道:“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
沈無咎道:“財、色、名、利、權、位,皆是凡俗大欲,這些大欲,礙正知見,自當斷絕。但似弟子這般止於愛惜性命,也算是貪慾,須當斷絕麼?”
無心大師面露詫色,道:“素聞普善大師乃是一代高僧,明辨妙悟,一時無二,莫非竟未給居士解釋佛經麼?”
沈無咎道:“普善大師昔年教授弟子佛經時,曾為弟子旁徵博引,妙說佛旨。只是弟子於我佛微旨雖能解釋記誦,心下實不以為然。”
無心大師點點頭,道:“這便是了。”於是正色道:“佛家雖主張寂滅、清淨、斷絕一切欲,但依著老衲的看法,凡俗種種欲,如財、色、名、利、權、位,只須不執著,便是不斷絕也無甚壞處。但若是於種種欲墮入執著而不能自拔,便是如居士這般止於愛惜性命,亦須起大勇猛,斷之絕之,無使一念存乎心中。”
沈無咎沉吟道:“如大師所言,弟子痊病之法便在於棄性命了。”
無心大師道:“正是。”
沈無咎茫然道:“若棄了性命,人不就死了麼?”
無心大師道:“不然。豈不聞‘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又如‘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沈無咎眉鋒一振,踴躍道:“《金剛經》有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莫非便是此意?”
無心大師微笑道:“正是。”
沈無咎喃喃道:“棄性命,棄性命,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他站起身來,長揖及地,大喜道:“多謝大師賜教。”
無心大師道:“居士不可高興得太早。以老衲觀之,居士的病雖已找到醫治之法,要痊癒卻實是不易。”
沈無咎道:“經雲,‘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又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大師何以說弟子的病難愈?”
無心大師道:“居士學識太強,老衲恐怕有礙居士圓覺妙悟耳。”
沈無咎自然知道這“知見障”的厲害,於是道:“請大師教我。”
無心大師道:“老衲有數語送居士,雖不能助居士渡脫厄難,或者對居士有些好處。”
沈無咎躬身聆教。
無心大師緩緩道:“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居士守是法門,令覺性與識見隨順,心不住相,不著聲聞,如此,或者能早脫苦海,成大圓滿。”
沈無咎沉思片刻,若有所悟,長揖道:“謹受教。”
無心大師道:“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居士雅相天成,穎悟博學,更兼父賢、母慈、宗族昌旺,可謂佔盡天下好處。此正是天之驕子,最遭物忌。居士有此劫數,也在命數之中,願居士康壽。”
沈無咎道:“謝大師美祝,弟子請就此別過。”
無心大師道:“居士且自去,若有不了知處,可來大慈恩寺,老衲與居士共相參詳。”
沈無咎再揖及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