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 這一結果表明,中國的環境質量惡化程度已經相當嚴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章 博弈的本錢(3)
國內外研究機構的成果顯示,大氣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佔中國GDP的3%~7%,而且它還引起其他相鄰國家的嚴重關切。美國《新聞週刊》的一個記者在一篇題為《中國輸出汙染》的文章中寫道:“中國大氣汙染所導致的酸雨和其他汙染物正在毒害中國近1/4的耕地,甚至日本和韓國部分地區的農作物也因受到中國酸雨的侵襲而枯萎。過度伐木和草場退化造成的沙塵暴在北方肆虐,甚至吹到了美國西海岸,如今27%的中國國土正在沙漠化。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國緊隨其後,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汙染源。”
“得到”的另一面意味著“失去”,中國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在拿到手的每一筆收入背後都要付出更多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大的環境汙染代價,而這些代價,無疑都要由我們的子孫來承擔。
二、“家底”剩多少
1。 瘋狂的“石頭”
關注中國經濟的人,都知道澳大利亞“力拓”公司這個名字,它是世界最大的三家鐵礦石生產商之一,在過去幾年來透過強硬的談判手段,讓自己的礦石變成為一種“瘋狂的石頭”,2005、2006、2007三年,國際鐵礦石價格分別以、19%、的速度增長,三年翻了一番,而2008年更是創下了的天價漲幅。這種漲價背後的推手,就是以力拓為代表的國際鐵礦石生產商,漲價讓它們賺得盆滿缽滿,也讓中國這個世界第一大鋼出產國苦不堪言,中國的鋼鐵生產廠為此每年都不得不多掏出一筆鉅額費用予以應對。
國際鐵礦石的漲價,一方面是受國際廠商的操縱,另一方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需求”的推動。近年來,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連年增長,客觀上也大大推高了它的國際價格。中國鋼鐵企業的鋼產量在20世紀80年代初還只有3000萬噸,到2007年已增加到了億噸,國內的鐵礦石生產已根本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對進口鐵礦石的需求大大增加。儘管2007年中國國內鐵礦石原礦產量高達億噸,但仍需要額外進口億噸來彌補缺口,而這一數字佔到全球新增鐵礦石產量的近50%!為此,每年的鐵礦石進口價格談判已成為中國鋼鐵企業必須面對的一次“大考”,而其談判的慘烈程度,媒體用“血戰”來形容。
實際上,讓中國陷入困境的資源種類絕不止鐵礦石一種,現實情況是,隨著中國製造業的不斷發展,國內幾乎所有的資源都在告急!中國對各種資源的迫切需求,讓中國這塊原本資源富足的土地變得逐漸貧瘠,資源制約已經成為製造業發展中的最大絆腳石。
2。 嚴重匱乏的能源
中國使用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電力和天然氣等。近幾年來,中國的能源消耗年均增長率都超過10%以上,能源供給的外在依賴性和能源再利用率低下的矛盾在日益尖銳。
石油:對外依存度近50%。
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被冠以“石油美元”、“石油黃金”的稱呼。世界上凡石油多的地方,是非就多,世界曾因為它而爆發了三次大的危機和大大小小數不清的衝突,從1980年兩伊戰爭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無一不是因為石油。而對於這樣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中國卻處於儲量少而用量大的局面。
根據國土資源部資料顯示,截止2006年底,中國剩餘經濟可採儲量億噸1,佔世界總儲量的,而2003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指出,中國原油、煤等能源礦產,鐵等黑色金屬礦產保有的查明資源儲量不同程度下降。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後,首次降至4840萬噸。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章 博弈的本錢(4)
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2007年我國原油消費量約為億噸,其中進口原油億噸,增長,對外依存度超過47%。按照當前的發展速度和模式,預計2020年中國石油需求達每天840萬桶,而國內每天只能生產390萬桶,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對外依存度將上升為54%。
煤炭:供需失衡破壞環境嚴重。
中國是煤炭大國,煤炭自然而然地成為最主要的能源資源,佔到能源消費比重的70%。按照目前的探測儲量,中國煤炭剩餘儲量約900億噸,1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6%,儘管中國的煤炭總量較高,但中國的煤炭產銷量更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