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麼多年下來累肯定有,焦慮也會有,但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一直沒有停止對《藝術人生》的思考。從2002年起我連續負責《藝術人生》節目發展規劃的撰寫,在節目創作上提出〃細節魅力、故事為王、厚德載物、強化節目場效應〃等觀點。2002年起在選題策劃上就提出:做系列化選題,如〃主題系列化、熱點系列化、家庭系列化〃等節目選題的發展思想。在節目內容上提出:強化節目新的核心競爭力,如〃原創性、歷史性、獨家性、現場性、品位壟斷性、收視主流性、社會影響力〃等理念。
我認為做任何藝術類工作都需要有靈性和悟性,做電視更是這樣。我這人嘴笨,不像有些朋友口吐蓮花能說會道,但我發現,我不缺乏做電視的靈性和悟性,這就是我為什麼節目越做越有想法、越做越有信心的原因了。再說,如今在社會各個領域〃光說不練〃的人早晚會被人們看明白,我不想做一個外強中乾的人。畢竟,一個人實在些、踏實些、善良些、真誠些才是人生的正道,忠厚傳家遠嘛。我很推崇: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君子敏於行、訥於言。製片人王崢為了讓《藝術人生》的團隊保持最佳的執行狀態,她安排我負責帶新人。我經常對跟著我做節目的新編導說,一個人不要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做任何工作,從事任何事業,如果光靠一張嘴,自己沒有金剛鑽,是不能攬瓷器活兒的。多在真材實料上下功夫,少在虛頭巴腦上牽扯精力,因為這個社會已有太多的能言善辯、口若懸河的能說者,而恰恰最缺的是腳踏實地、任勞任怨的實幹家。
人們的生存經驗越豐富,閱歷越曲折,反思世界的能力越精細,內涵世界越密集重疊,其生活風格就越濃縮藝術美的特點。一個人的生活風格是他的身體和心靈結構的外在表演形態,也是他的歷史和現實生活態度的綜合體現。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七章 閱盡人心(10)
對〃度〃的痛苦找尋
李謙:我覺得保持〃激情〃的秘密就在於〃投入〃,要有鑽研和探究的精神,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進步,就能在工作中找到無窮的激情和動力。我喜歡在策劃每一個文案,接觸每一位嘉賓,編輯每一段音樂,剪輯每一個畫面中體會樂趣。
在每期節目策劃時她都會很細緻地做出很紮實的一堆文案,每次她的文案會分好幾種,有策劃結構類的,有基本素材類的,總之,能想到的地方,她都會很細緻地歸類整理。透過掌握更加詳實的嘉賓資料,使每期節目有更加精彩豐富的內容,能讓主持人有更大的發揮餘地,以彰顯主持人和節目的雙重魅力,這對節目、對主持人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永遠在學習〃的態度使得編導李謙總是把每項工作做到事無鉅細的地步。但漸漸地,她追求高純度完美的工作方式卻給她身邊的工作夥伴帶來了〃勞累〃的感覺。
李謙:我必須找一個合適的方法,認真而不能讓別人感到累,不能一味地追求完美而讓合作者感到不舒服。所以我開始慢慢調整,從心態上調整自己,做事有時不能太較真,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製作《藝術人生·鄧玉華》那期節目,給了她很大的職業啟迪。
鄧玉華自幼喜愛唱歌,16歲考入中國煤礦文工團,成為一名當年舞臺上年齡最小的獨唱演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她因唱《毛主席來到咱農莊》、《毛主席是咱社裡人》而初露頭角。1964年鄧玉華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扮演彝族姑娘,以一曲《情深誼長》一舉成名。
鄧玉華對主持人和現場的觀眾表示:〃我的性格很突出,對自己的事業特別酷愛、執著。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堅持,一直堅持到現在還在唱。〃
但是,在鄧玉華的事業剛剛有所起步的時候,文革開始了。她演唱的抒情歌曲全被打成〃封資修〃,1966年到1970年五年不許唱歌,這對鄧玉華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她心情很茫然,不知所措,這期間曾經兩次自殺。
李謙:那期節目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鄧玉華那麼較真,較真到自殺的程度了,她現在的感悟就是說人生不能太追求完美,我當時做那期節目的時候就抓住那一點,這也啟發了我,人生活在〃度〃中,做任何事情都要講求分寸。
採訪完鄧玉華李謙很興奮,她覺得自己和嘉賓內心的感受實現了呼應。
王崢:做《藝術人生》的時候,我們都在不停地積累豐富的人生,這是對人生的一個歷練,不斷地明白什麼是好的價值觀。
《藝術人生》的成長史也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